4.14.2009

折价的等待

谁曾有白炽灯下的等待,谁曾在等待里看见过自己逐渐枯萎的影子.
当放下那只有极简的几个字的电话,这种等待的结果就是一种空洞的幻想了.心里学的解释里当一个人的付出过多时,予对方的不仅不可能是相应的回报,反而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其实这种道理在每个经历过感情波折的人而言,其实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每一次感情来临时,心里的动力总是将自己推到不断施予的一方,当付出变成一种习惯时就很难再把自己的行为停下来.你给的越多,你就会让自己给得更多,即使是倾其所有的付出也会毫不犹豫.
前几日,和朋友在外面吃饭,席间有一个离婚一年余的朋友出现,三杯两盏下去后,这朋友的话题自然而然的谈到了自己刚刚放弃的家庭,话语中听到的只是一种很苍凉的坦荡,孩子变成证明自己责任心的唯一籍口.在历数自己感情上的付出后,已经不再有对对方的埋怨和不满,有的只是一种无法回首的漠落.而在经历这种婚姻的非正常结束后,心态已经全部翻了个底朝天.
朋友的婚姻似乎也在濒于崩溃的边缘,曾经发誓执手一世的人已经不再有挂念和关怀,为了微不足道的家庭琐事两人似乎都不在为共同的感情培奠基土,不断的耗损着对方的心境,一直到其中一方被拖垮为止.只有责任,还是责任一直在让两人自认为是继续下去的理由.当七年之痒变得越来越短时,才发现这一代人渐渐丧失的何止是宽容.在有意无意把个性强化的现实生活里,不知有多少人最终认为自己活得有尊严作为唯一的信条,而缺乏其中一方彻底的妥协去面对焦灼的婚姻.
当然并非不是没有一方愿意主动妥协,在妥协一方的频率过高时,这一方的精神底线也就在迫使自己最终做出极端的反应.
这何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缺乏的因果报应,真实的结果是人们都逐渐遗忘了理性的面对婚姻的态度.而在婚姻结束后的失落里在真正明白,伤人的其实不是对方的态度,而是自己早己忘记了坚持的理由.
当困惑惑的心里在探追,在寻找,在辨别时,我们的位置究竟在那里?

JON 于 2007年1月23日凌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