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ristin Scott Thomas(Mrs. Whittaker) & Jessica Biel(Larita Whittaker)
不会再对英国的新电影有任何怀疑,因为《Easy Vitue》的缘故。
这样一部有关于文化冲突的电影,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成为经典,要么沦为烂片。这样的感觉在电影前半段尤其明显得可怕,因为在我基本已经笃信它会成为一部烂片了,若不是因为精彩绝伦的配乐和台词诱惑我着我的好奇心的话,我估计后半段就会伴随我的鼾声一起结束了,等醒来后洗把脸告诉自己,“这有什么,不就是又看了一部英国的烂片吗,总会还有好的电影在明天的这个时候向我招手的”。
也正是凭借着对配乐和台词的期望我看完了整部电影,越到后面,我的睡竟逐渐被惊喜和激动掠夺殆尽,最后不得不向这部英国的新电影致敬。
斯蒂芬·埃利奥特(Stephan Elliott)把《Easy Vitue》呈现在观众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完全可以改编为后人的一部剧本。这位命运多舛的导演在息影十年后重新定义了一位导演生命的意义,身体的泛钛化最终没有带走斯蒂芬的意志和想象力,而是在《Easy Vitue》里重新找到和他的遭遇完美契合的生命主题,把这部曾被希区柯克执导过的电影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昭示世人,当幸福离你而去的时候,对生命的尊重仅仅只是一个底线,你仍然还可以去重新定位并塑造它,只要你懂得放弃。
事实上,《Easy Vitue》仍旧保持着英国电影阴冷的风格,即使你看到的绝大多数是阳光明媚的场景。这和我们熟知的诸如以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那看阴影的场景里彰显的人性温暖不同的是,《Easy Vitue》温暖的场景里充斥的是人性的阴冷与绝望。即使是年轻人也被这种阴冷与伪善的环境吞食了,只剩下一些叛逆的举动和豪无意义的抱怨。
守旧的英国传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了责任,任何有违于传统道德范畴的行为都会被定义为缺乏责任心,这种定义形成的强大约束力几乎扼杀了所有年轻一辈的创造力与革命性,最终把生命沦为家庭与传统的奴隶,但是这样的沦陷并不可悲,因为若非如此,英国的传统文化恐怕已经烟消云散了。个体的生命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具备去挑战文化传承资本。
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人而言,比如眼看着一起从家乡的所有战友全部战死于沙场上的男主人Whittaker先生,还有亲手把毒药注射进被病魔折磨得垂死挣扎的前夫体内的女主角Larita,最终都无法让自己融入到那个伪善与虚妄的现实生活中,Larita还曾试图去改变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而Whittaker就只是行尸走肉般的在履行着所谓的责任。两人生命里曾经充斥的热情几乎完全耗尽在女主人和周围社会的强压之下,直到Larita最终对这种生活与努力的放弃,才得以让两人的生活得到拯救。

Jessica Biel (Larita Whittaker)& Colin Firth(Mr. Whittaker)
如果说Larita是想用一支探戈来作为对这种的生活而不是爱情做最后决别话,他真的希望自己那位年轻的丈夫至少可以陪他跳这支舞,但丈夫却在所有人面前冰冷地拒绝了他,绝望的Larita只能自己一人在舞池中央无助地独自起舞,当她用英国式的礼貌拒绝了一个根本无法承载他生命的倾慕者之后,最终站在他面前陪她跳完这曲探戈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岳父Whittaker先生。
“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则是对两人带着激情勇敢向现实挑战后的褒奖,这一点足以让人宽慰。
扮演Larita的美国女演员Jessica Biel有着与角色本身相同的气质,这种包含热情的生命温暖着冰冷的家人,虽然这样的行为如同用一已之躯去溶化一座冰山一样没有成功的可能,但却让Colin Firth扮演的Whittaker先生从一具心如死灰的空壳之躯重新焕发了生命的鲜活。
两人共跳的那曲完美的探戈成为提炼影片主题的经典桥段,也注定会被世人铭记于心。
记住一直看完影片最后的字幕消失,那无疑是电影配乐入门的最好教程。当然TLF字幕组对这部充满隐喻与复杂英式对白电影的完美翻译也功不可没的。

Jessica Biel(Larita Whittaker) & Colin Firth(Mr. Whittaker)
Jon Mar.28.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