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电影想到的书。《BRIDGET JONES'S DIARY》由英国作家海伦菲尔汀Helen Fielding完成,电影当然也是从她的小说改编而成。 按照外界对他的采访,作者是简奥斯汀的崇拜者。甚至作者自己也承认在《BRIDGET JONES'S DIARY》中的很多情节也参考了《傲慢与偏见》。这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男主角同样的在外表上表现出的冷漠与自大。甚至是男主角选择问题上,启用的正是当时因《傲慢与偏见》在英国极其炙手可热的男星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而作者本人也深入到了电影的创作当中,除参与了剧本的编写外,还担任了其中一位制作人。
说花絮,可能就是当时作者对女主角的人选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颇有微词,虽然日后她也成为奥斯卡最走红的女星,但就当时而言,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不仅不够走红,也不是英国人,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很难想象她能扮演Bridget这样一个角色。

当然事实证明不论是当时的英国观众还是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无疑是短视的。而在现在看来,象蕾妮齐薇格这样一位认为拍裸戏比增肥远为困难的女演员而言,没有什么角色是她驾驭不了的。这在她出道以来鲜少的绯闻也能算是一个佐证了。说白了,现在娱乐圈里已经很难找到象她这样纯粹的演员了,即便是今年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可能大部份人都清楚这次获奖跟《阅读者》的那个角色有诸多极大尺度的镜头怕也是不无关系吧。《BRIDGET JONES'S DIARY》在小说与电影的成功,说得简单一些,那就是经典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那就是如果你是作家,你甚至可以抄袭,但前提是抄袭的同时你还得有自己的东西。否则是不可能糊弄得了读者与观众的。
正因为第一部的成功,BJ单身日记在三年后拍了续集。和大部份续集的恶评如潮不同的是,虽然剧情了无新意,反复利用第一部的无素,但是观众的期待很好的弱化了这些不足,最终第二部仍然也极好的票房在经济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虽然在电影上的成功让人不得不信服。但是做为小说,第二部的出现不但没有强化第一部的意义,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第一部留给读者的印象。这也就是书籍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书籍因为缺乏更多的包装和美化,因为本身的思想成为书籍成功的标准,而电影的不同是,即使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如果良好的前期市场,加上精致的包装和完美的宣传,同样可以取得巨大成功。因为电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收入的多寡,而书籍则由其思想性和内容的精彩程度来决定。 但是又岂是所有作品都能在两个方面都有斩获,很多甚至在另一方面根本就不具备实施性。所幸的是还有英国一直致力于将名著与电影相结合的努力。虽然对于英国人的古板和伪善一直很反感,但是对于他们给予自己本国文化精髓的珍惜与爱护,还是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的。
Jon Mar.03.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