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009

《BLACK BOOK》的最后一个镜头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得提的是导演:保罗·范霍文( Paul Verhoeven ),《本能》的导演。绝对正版的荷兰人,长年漂泊好莱坞,近年回到祖国 荷兰。但绝非是在好莱坞混不下去之辈。在《BLACK BOOK》前,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吸引了三百多万荷兰人走进电影院,这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荷兰20%的人口啊。看过《本能》的都知道,这就是保罗的看家本事,悬疑惊悚片。《BLACK BOOK》也是,但是故事更完整,也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导演自己的理念。

幕后最大功臣:杰拉德·舒伊特曼(Gerard Soeteman)。这也是保罗最喜欢也最常合作的编剧。也属超牛的编剧之一。国内08年年中的时候引进过《BLACK BOOK》,但是可想而知,以保罗的风格,一部好好的电影不被阄割得零三四碎的那就奇了怪了。所以根本没有进电影院去看的打算。

回到荷兰的保罗·范霍文把在好莱坞学到的本事都拿了出来,曾见到过一篇他的专访,其实保罗对好莱坞并没有多少感情。在那样一个对电影各个环节来说成熟得已经形成严苛规则的地方,一个导演想要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是不可能的,这也成为导演最终回到荷兰的主要原因。《BLACK BOOK》的上映,充分的证明了导演在自己的祖国所获得的那种完全的释放是有价值的。

相较于在好莱坞所拍的电影,《BLACK BOOK》的背景难免有些沉重,对于保罗一贯熟悉的风格而言,这样的题材似乎不太适合于让他来表现。但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保罗真的硬是把一部史实背景下的题材电影用最受观众喜欢的表现形式完成了。而且,电影不经意间的细节却又能引发最深刻的现实追问。

图片是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的起始画面。在这里必须得先罗嗦两句,真的很想对国内那些用心做字幕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因为他们不仅是懂得另一种语言的人,更是真正爱电影的人。我看的版本,字幕是由香港人制作的,对电影背景的了解缺乏不说,对于一些重要细节的遗漏,对这样一部电影来说确实是最大的伤害。画面上的那个牌子写的是:“这是由二战受害犹太人的基金在以色列筹建的KEFAR STEIN农场”。对应片中的结局,女主角最后将真正的叛徒亲手闷死在棺材后留下来的那笔财产,本来期望着在二战期间经历如此深痛灾难的犹太人能于战后在以色列找到一个理想的庇护之地,却那知二战留下的伤痕依然还在流血,以色列的新家园又响起了枪声。

也是这是保罗·范霍文给我们带来追问,我们终究没有答案,而在电影上映才几个月的时间后,电影最后的枪声竟然又在现实的世界里再次响起,这一次又会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真正的和平最终会在何时到来,我们只能期待。

Jon Feb.12.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