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009

我弱智,所以我欣赏不了伍迪艾伦大师的电影



《卡珊德拉之梦》几款都非常漂亮的海报里,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张

可看完电影知晓这跟电影的风格完全不是一路

伍迪艾伦堪称大师,拿过3个奥斯卡,柏林影展的银熊奖早在1975年就给了他,85年的《开罗的紫罗兰》在戛纳拿走费比西奖(影评人奖),95年威尼斯电影节给了他终生成就奖。看数字好象都是5,每个时代一个,可见细数当今影坛,能如大师一般横跨年代之久,创作欲望之高、从影生命如此之长的确实没几个,那几个最喜欢殿堂级导演都已经不在了,但伍迪艾伦同志还是以70多岁的高龄傲视于世界影坛。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除获奖众多外,伍迪艾伦在西方的拥趸更是以无数计。

近年来大师拍的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卡》片是最后一部。大师除了把自己最擅长的对中产阶级的描述开始向普通人转型外,也摒弃了原来睿智幽默的影片风格,貌似铁了心要把犯罪这条路一直走到黑了。象他这样在电影上的号召力,加上片中两大一线男星的出演,确实足以让大师在电影公映前自信的向外界立下“不好看可以退票”的宏誓。估计这在一年零三个月前公映时没人敢这样做的,那可真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喜欢的自不必说,不喜欢的恐怕也只能是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够,所以才欣赏不大师的影片。

450天后我终于如愿看完了这部电影,可在此后却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在公映时电影里看的,我一定要去退票,虽然我很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去这样做。无限瑕想中,我只能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我的智商足够低下才欣赏不了大师的电影。

可又觉得这部其实基本只需要听就能欣赏的电影确实让我觉得我的智商被糊弄了一把。情节设计的俗套与浅薄,单调的画面和糟糕的配乐让我看得昏昏欲睡。我甚至有些不忍地看着大师是如何用这样的电影把我最喜欢的一个演员—柯林法瑞尔成功地从成年完全拍成幼儿的。加想起《天涯家园》和《杀手没有假期》中柯林的精彩表演,我到死也想象不出为什么在在这部电影里柯林就成了个缺心眼的孩子呢。不敢说大师毁人不倦吧,至少在角色非常类似的《杀手没有假期》里,柯林的表演缘何就能如此真挚诚恳、恰到好处呢。一放到“卡”片里就成了个连镜头都找不到的憨包。想来大师意图其实很明显,要把人性中对罪恶的恐惧与忏悔表达得更彻底一些,没想到大师用力过猛,自己先绷不住了。说到这,我还真是那个汗如滔滔江水。

本来对另一个男主角伊万迈克格雷格也充满期待,因为的确是见识过这型男在《忘情水》和其它很多影片里那种沉默的张力有多强,在《卡》片里伊万也成了一絮絮叨叨的“大妈”。按理来说这个本来挺好的角色—“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不仅敢杀人,甚至准备向亲兄弟动手,却最终被良知唤醒而死于兄弟的无意之手”,伊万完全有能力表现得非常完美。可不幸的是在影片里伊万却完全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外表光鲜而内心庸俗的怪小角色,我对大师完全不对心理做任何刻画与表现的拍摄手法深感震惊,除了依靠尚属流畅的节奏来匆忙讲完整个故事外,我最终迷失在大师足力呈现的核心思想面前。而所谓流畅的节奏也成了对细节刻画极度缺乏的见证,唯一让我觉得看到细节刻画的兄弟俩入室等待杀人的那几分钟时间里,却也因为大师对浓重的英国腔的喜爱而疯狂增加对白而哑然失色,甚至也不考虑情节是否合理了。

想用明媚的光线来拍犯罪心理本来不易,但大师能在如此沉重的故事框架下把电影拍到现在这种极富幽默气质的情况确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怪只怪我的智商低下,实在找不出那样理由来表述我自己的迷惘之情了。

最为雷人的是竟然有一大票人笃定地认为在《卡》片里,大师把电影做到了画面干净利落、构图稳定且具有美感。我想如果不是大师年事已高所以视野狭窄故意把画面拍成这样,那就是我被大师的大作雷成白痴了。

故事耐人寻味,在与颂扬这部电影的观者们的观点上来说,我和他们是完全一致。不同的只是以我的智商而言,我所寻到的是电影从头到尾发出的一股怪味,一股焦燥与腐烂所息,如同蒸笼里完着热气的馊包子。

可大师就是大师,我再说什么人家也是大师,我所念叨的这一切完全就是我弱智的最好佐证,甚至还无畏地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是注解,确实是彻底的无知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