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对法国电影有着很大的偏爱。本来抱着欣赏枪战警匪片的想法看的电影,却发现最终看到的还是一个文艺片。法国电影也强,任何题材都可以拍得包含文艺气息。看到还是跟民族的习性有关。
2004年正式公映的《36总局》直到今年才得以在中国国内得到关注,而片讲述两个性格迥异的警局队长的纠葛。因为有了丹尼尔·奥特尤尔(Daniel Auteuil)和杰拉尔德·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两位法国国宝级演员出演,本片的号召力勿庸置疑。两人在各种角色转换里的游刃有余有目共睹,但对于后者扮演如此狭隘与丑恶之辈还是让人有些不适。毕竟杰拉尔德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观众对他的期望也许早就不指望他能在反派角色里有所突破了,但老头做得还真是不错。丹尼尔要比杰拉尔德年轻近一辈,但是这么多年的演员生涯,演技早已是炉火纯青了。两人的搭档至少在这部影片里表现得令人信服。
电影的整个过程,对于警匪片这种类型来说实在是有些缓慢了。但导演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似乎也并没有把电影的归到这一类型里,而是通过诸多细节来表现了两位组长的人性差异与角色冲突。这样的处理虽说在现今影坛早已不再新鲜,但把警匪题材这种背景弱化到如此程度也还是鲜少看到的。仇恨与恐惧,道义与法律,权利与欲望这些看似冲突但又并生的关系在影片里被强化,从一开始就成为整部电影戏剧冲突外在表现形势。但在强烈的冲突之下,电影的节奏和情节铺陈的很缓慢,尤其在影片后三分之一的大部分时间里让人感到有些累赘,但还不至于让观影者昏睡过去。
而在配乐方面,与我们平日里所习惯的那种紧张和快速的节奏完全同,《36总局》的配乐极为舒缓,在很多紧张的情节里也没有加上烘托气氛的电子配乐,反而在人性刻画的很多桥段上采用了风格舒缓的音乐,甚至是有一点点中国风格的那种配乐,这可能也是电影配乐本身的一种突破。但这种改变喜欢的人可能会爱上它,不喜欢的人估计只会发现实在是太不搭调了。
从来法国电影都不是以文艺片的类型来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本来以为这次《36总局》不是以此证明这观念是错的最起码也会模仿好莱坞的那些大制作来为些辩白一下。但我这种想法还是有些猥琐了,法国人的自尊心可能以前和现在都未曾这样做过,以后也不可能。反观我们自己的电影行业,山寨都成主流的文化了。一个国家的电影风格在那里,我们等了数十年,现在竟然还要得重头开始,当然山寨也是一种风格,但我祈求上帝不要让这成为现实。

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
注意的花絮有:导演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作为一名演员的作品远比他作为一名导演的多得多。从1988年当演员出道以来,一共有数十部作品之多,当然由于法国电影在国内的影响力有限,大部分作品都是我们所不熟知的。但从1999年开始,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开始担任导演及编剧,当然演员这老本行仍然未曾放弃,至少现在还是这样的。在《36总局》,也扮演了Christo这个小角色(也就是李奥一直的朋友-老妓女玛奴贝琳娜在晚年的时候的丈夫)。另外,在影片中有两个非常讨巧的角色,估计背景也够不简单,其中一个是李奥在警界的下属狄狄(Titi Brasseur-Francis Renaud饰)和克蓝的女下属(估计是导演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实际生活中的女儿),也就是最终退出不愿成为克兰走卒(Ève Verhagen-Catherine Marchal饰)。此外,丹尼尔·奥特尤尔(Daniel Auteuil)饰演的李奥在片中的17岁女儿罗拉也是由丹尼尔的女儿(Auroreaniel Auteuil)来扮演。可能这也是丹尼尔·奥特尤尔出演该片的一个条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从这点上来的话,杰拉尔德就要比丹尼尔要正派得多。也不至于让这部影片成曾为彻头彻尾的父女电影。
2、电影最后在摩托车上杀死克兰的凶手正是李奥和狄狄当年在调查抢劫案初期追查的一条错误线索,凶手正是当时被他们剥光后拖进树林中,开枪恐吓后扔进坑里的那个家伙。当时狄狄和李奥在酒吧被打时,李奥曾说这个人他们肯定见过,但两人都记不清了,而狄狄被此人在片尾打成脑死亡之前逼问说的同伙名字正是-克兰。3、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也是电影在最后的字幕打出将本片献给于1989年8月31日因公殉职的Christian Caron组长的原因。
后记:现在网络上的版本翻译以TLF字幕小组的是最为权威的,但总体看下来还是有诸多错误,而且过于追求口语和时尚化,与本片的风格还是不够协调。但是对于TLF小组付出的努力不能忽视,如果不是他们,向这样一部早在2004年就公映的法国电影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在国内如此有影响力的传播,甚至可能永远出头之日。
Jon Mar.08.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