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电影片头出现导演的名字是Ben Affleck的时候,我并不意识到这真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在《心灵捕手》里的Ben。只当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而在电影中男主角的样貌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直到在演员表里再次看到Affleck的时候,我才想起来,男主角Casey Affleck原来是和Ben Affleck长得很像,联想到此,我终于知道,原来两人是亲兄弟。

从第一次看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的电影到现在,一直被他那种不温不火的表演磨得没了耐性,不能说不好,但总觉得Ben始终无法摆脱某个瓶颈阶段,一直在努力的挣扎着活跃在大荧幕前。
之后遍查所有资料,发现Ben在《Gone Baby Gone》之前其实已经拍过两部电影,只是那两部直接进了音像店,而未能登上大荧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Gone Baby Gone》是Ben的导演处女作。而这一次,他把这部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拍成电影的举动显然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Steve Oldfield FOX甚至认为这里2007年最好的一部电影之一。其实电影只是根据一部虚构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名字在美国电影界如雷贯耳,毕竟是写过《神秘河》这样好小说的作者。丹尼斯·莱汉(Dennis Lehane)近几年在美国小说界也算是风云人物,作为一部小说,失踪的宝贝的故事结构的确把非真实类小说的悬疑性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高度,但是主题的冷酷让人迷失在了人性善良和无情现实的交叉点上。也因此,失踪的宝贝也才会成为近几年来美国最受好评的虚构作品。
无论影评界对于Ben这部真正意义的导演处女作如何评价,Ben事实在已经实现了他在看过这部小说之后的愿望,就是最终把它拍成电影。当然评论家们大相径庭的言论还是让人迷惑不解。
《Gone Baby Gone》2007的上映,直到近两年后的今天,国内的观众才有机会在较大范围内看到电影,但是这样典型的好莱坞式电影与其它电影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国观众要理解这样一部电影的主题和细节刻画的意义其实并不容易,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也依然如此。
举个例子,电影中失踪的Amanda怀抱的那个布娃娃的名字在电影开始时,报导女孩失踪的媒体和报纸都把它说成Mirabelle,但在最后男主角帕特里克和Amanda坐在沙发上问Amanda,她怀里布娃娃名字是不是叫做Mirabelle,Amanda认真的告诉他,是Annabelle。面带真心微笑的帕特里克听到这一答案时表情却僵住了。正是这样一个关注女孩失踪事件的新闻性远胜女孩本身的现实世界,让帕特里克坚持将女孩送回母亲身边,甚至不惜令女友离开的道德信念崩溃在了女孩的回答里。这样的情节设计,非英语文化区的观众很难发现一个布娃娃的名字有什么不同的事实,这也使丰满电影主题的情节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始至终,失踪的Amanda的出现的境头大都处在一种惊恐与茫然无助的状态里,即使是回到母亲怀抱的那一刻也如此,唯一的笑容和平静表情也只是在她和绑架者Jack(摩根弗里曼饰)相处的到一段短暂的时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以Casey和女孩母亲Helene为代表的正义与道德一方成为了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对被绑架的Amanda还是他们自身而言。而那些真正爱Amanda的人,一人死在天台上,两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则失去了男友。就算我们一直明白现实总是残酷的,但在这样善良与罪恶如此错位之时,我们仍旧会变得无语。

在表演方面,作为Ben Affleck的弟弟,好象被囿于哥哥的光环,并未显得十分出彩,反而是Amy Ryan扮演的女孩妈妈,彻底表现出这个糟糕的母亲的生活,虽然戏份不多,但Amy Ryan却在有限时的时间里充分拓展了角色的形象与定位。让人觉得现实生活的她也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所以与电影的毁誉参半不同,Amy Ryan得到的几乎是一致的认可与赞扬。
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在表演之外,Ben Affleck对于导演也有着很好的驾驭能力。这一点在《Gone Baby Gone》之后,也许我们会有更多的惊喜可以期待。

Jon Mar.26.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