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009

《CashBack》-被时间凝固的生命



这年头好象除了经济一头子栽下了深不见底的大坑里外,其它的东西似乎都可了劲似的往外爬一样。如果要说OVERLINE还够不上的话,那窜位的事就真是堆山压海的冒出来了。

2006年的《CASHBACK》带给所有人的焦点的甚至已经不再定格于演员,反而是导演和电影本身的故事更加上位。

先看看这位导演:


肖恩.艾利斯(Sean Ellis)1970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苏塞克斯郡的布赖顿,估计这个英国濒海的著名避暑胜地比较养人的缘故,在他的作品里,即使是最灰暗的情节里也找不到多少悲情的影子,反而是被他讲述的幸福中那种不确定性给震恍惚了。肖恩算是我们的同龄人,四十都不到,迄今为止参与过的电影也有区区六部而己,但全部六部电影他都是编剧,基本算是自编自导,甚至其中三部还是出品人。

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肖恩的这部《CASHBACK》,我们还难发现,影片画面的唯美看来传承于肖恩早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尚广告导演的工作经历。也正是从事这一行的形成的风格让肖恩深谙影片画面的美感不仅是二维平面的一种布置,更是一种可以多维营造的气氛。其中最具备视觉冲击感的当然是象《CASHBACK》里众多直观身体裸露,但在外在的美感之后,肖恩带了更深层次的对于美的解释,诸如面孔的细部展示,场影的完美布置,语言的表达,内心的剖析和配乐的契合。说空了就是你几乎就是可以把电影里的任意一个镜头剪出来作为一幅画挂在墙上。而为了追求美的重度展现,肖恩艾利斯技巧性的用定格和360度拍摄来加以实现,而且把这些技巧变种一种合理的情节穿插进电影剧情里。如同欣赏一部有着无限幻想般的时间剧情广告长片。这样的定位说出来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累赘了。但是事实却是如此。公平的来看《CASHBACK》,故事的单薄与浮华即使是用很多哲学与艺术的覆盖仍然十分明显。但是对于39岁的肖恩艾利斯来说,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等待他更有内涵的作品出现,只是他这样的出身,怕连他自己都很难让自己不处于新电影的焦点之中。毕竟时尚摄影的广告界里,导演自身的品牌远比一部广告本身的内涵更有意义。


在《CASHBACK》里,肖恩艾利斯集合了女人,脱衣舞娘,足球,裸体,艺术,事业与理想等诸无素,而这些也几乎就是绝大多数英国和非英国男人所期望的一切。


男主角肖恩.布格斯塔夫(Sean Biggerstaff)在《哈利波特》系烈里有两部出演过一个二线角色,有些人认为那个Oliver Wood的角色似乎更有知名度一些,我自己倒是不这么觉得,《哈利波特》也曾象打发时间一下的看过全部,但却始终未记得有这样一个貌似那么重要的角色,倒是《CASHBACK》里肖恩布格斯塔夫让人眼前一亮,这位已在13部电影或电视里出演过角色的83年生的苏格兰小孩,身上那种英国人特有的外在“拘谨”十分强烈,这种“拘谨”在导演肖恩.艾利斯的很多照片上也能看得到,按现在的英国来看,用“拘谨”也不是太合适,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很放纵的,感觉上在他身上英国男人固有的那种“传统文化”的影子很重,有点象旧时中国那些开始日薄西山的名门望族的后裔一样。这中“拘谨”的背后,英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观念实际上还是非常强大的,对于异性的展露不仅彻底而且是以男性本权服务为初衷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英国很多人现在女性身体意识上的开放与男人本身的保守两种极端的现象共存时始终还是会有些诧异。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对于传统观念上的转变其实相较来说应该更公平一些。这点在英国这样一个残存着以一个女性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言一直让我有些迷糊,但是如果来仔细的看看现今英国这种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君主立宪实际只剩下一个形式而已,以一般情况而论,资产阶级的革命在世界其它很多地方要彻底得多,不会轻易向封建统治阶段做出妥协与让步,但从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来看,君主立宪制的保留与其说是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一种妥协,勿宁说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资产阶级本身还有对统治阶级的幻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君主立宪制的保留实际上用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平民阶级的制衡,这样掌握实际权利的资产阶级在对国家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动荡时期将某些矛盾转嫁在并无实权的名义统治阶级身上,更能在和平时期满足于一般阶层对统治阶级的憧景与想象,而自己也能在这种憧景与想象中渔利。


影片最后,肖恩艾利斯把广告摄影最完美的情节带给观众看电影的每一个人。在无数漂落的雪花被凝固的时空里,除了美,究其还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发现并感觉到美的存在,对于普通的生命而言也就足够了。



Jon Mar.14.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