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009

巷子前的土杂店



庸常的生活细节里,记忆就是这样被留下的。

平日里一早起来总是会穿过一条巷子里去“四季春”的早点店里吃早餐,很多年了。老巷子,老房子,早点也还是一如既往的老味道。红油总是很香,米线也总是一如既往的细软,汤也依旧还是老板娘和伙计们早早起来加上泡出芽的碗豆和土鸡熬出来的。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习惯因为当兵断了三年,昆明念书断了两年,前两年在昆明工作又断了两年,上月回到老家上班,习惯又一样自然不自然的重新回来。其实老家好吃的早点很多,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来这家老巷子里来吃,米线店就是一个老房子改的,有个天井,还有口井,井水很凉也有点甜味,天井里只在堂屋的屋檐下摆了两张矮桌,堂屋和侧房里都摆着一些高桌子,还有张老茶几也派上了用场,配着茶几的是很多年以前家里用过自己做的帆布沙发,坐上去都能听到弹簧声,却始终没有变形,天井被一棵老叶子花树从半空中遮去了一半光线,所以堂屋里就算白天也会点一盏白炽灯泡,总让人感觉瓦数不够,昏昏的。所以总爱在天井里的那两张桌上吃,可不知什么时间有一张桌子成了喝早酒的老头们的专座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总是坐不到的。天井对着的苍子口迎面就是图片上的这家土杂店,老早的就开了门做生意,东西不东,窗台成了摆架,时不时的外面也支张凳子用蓝子盛些东西在卖。没买土杂店的东西,只是看着守店的老头常常穿着件二十年时麾不已的宝蓝色棉质运动衫坐在那,袖子上的两条白杠扎眼着让自己总想起念书时对运动服的那种渴望。早点店旁的拐角处有个卖汤圆的摊子,同样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最早卖汤圆的老太几年过了世,现在由老太的大女儿接了过来。一开始总觉得汤圆的味道变了,但又说不上是汤圆变得没原来糯了还是外面裹着的豆面没原来香了,又或者是放芝麻和花生熬出来的糖水不甜了。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再去吃过,过了很久后重新吃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吃东西的心情变了,其实汤圆的味道仍旧一如既往。

早点店从来就只卖早餐,每天总是快到中午的时候就收了,有几次中午过去没吃到时跟老板娘说过让她下午也卖米线吧,老板娘总是不情愿的说太辛苦了,不想卖。后来慢慢习惯了,就吃早点吧,否则跟老姐说的你一天三顿的吃下去怕也会头大。

米线店似乎从来不停业,不论天阴天晴刮风下雨或是经济涨跌。只要到了门口,再糟糕的心情总是会被大铁锅里那蒸腾着的热气温暖回来。今年物价涨了很多,米线也从早前两块钱一碗提到了三块五,没人报怨,因为大家都知道老板人还算厚道,给的量从未少过。连喝酒的那些老头原来不要钱就能喝到的包谷酒现在卖5毛钱一碗也并未因此缺席过。

早点店里没有一次性的筷子,全部都是用大锅蒸了消毒后重复使用的筷子,没人怀疑干不干净,因为从未听说有人吃后得了什么病的,大家似乎都相信,用蒸来消毒这种老办法其实最让人放心,现在说来也挺环保的。

店里从早上六点半开始总是人来人往的,一茬人吃了一茬人进来,因为店不大,老板娘也从未想过搬到更热闹的街面上,一直在老房子里守着这多年的产业,熟知的人也就继续过着他们这样熟悉的生活。而我也只不过是一个熟悉的吃客而已。

Jon Oct.29.20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