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2009

《Pride and Glory》-《自豪与荣耀》



看完《Pride and Glory》后才查的影片背景资料,我和这些年来保持的习惯一样,算是一种毛病,但也是为了不带偏见的去看一部电影。

从国内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们的评论里,本片显然出了力却不讨好,充满着诸多诟病之词,当然也不乏有溢美的言论。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说《Pride and Glory》的话,我想说:一部用时间堆出来的电影虽然不一定是好片,但也绝非烂片。

从这片电影准备筹拍至今,已经过了7年的时间。经过911的洗礼后,新线公司显然不可能急于把这部反映同是有关纽约的警察但却是真正负面的电影呈现在饱受伤害的美国人面前,因为要把那些在911事件中浴血奋救的POLICE们与他们背后这些肮脏与黑暗的举动联系起来并公诸于世,无论如何对观众而言都太不道德了。受伤害的人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恢复。更别提在不恰当的时候推出一部影片的后果笃定会让新线公司损失惨重。

新线公司对于美国公众的平均承受能力的估值其实已经很低,可即使在七年后的今天让这部影片上映的大背景显然也不够充分。这也是这部如此费尽心力的电影竟然会在上映日期上一拖再拖的原因。不论发行还是拍摄上的欲遮还羞虽然吊足了所有观众胃口的同时,也把自己也逼上了死路。负面题材的电影从来遵循的就及时性与突发性,无奈《Pride and Glory》可谓生不逢时,不仅开拍受挫,就算是在后来发行的过程中公司也横加阻挠。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让这部电影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项与关注。可这样来看,关注虽是不少,但奖项估计也就只能是种想象了。

对这部建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开拍前已经被编剧们做了非常大的改动,这也是影片最后还不忘强调电影中的节情与人物只是虚构和艺术加工过的产物的原因。虽然与真实的原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对于象我这样的观影者而言,本质却依然还是一样的。

稍微注意一下不难发现,对于本片的诟病中很少有人会对几大主演的演技进行置疑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影片本身和导演身上。仅从这点上看,Edward Norton和Colin Farrell最终顶替Mark Wahlberg与Hugh Jackman出演此片的决定显然是正确之举。即使现在来细查两人在影片中的表演细节,也的确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东西,这一点值得称道。但是过于充足的时间也让导演为结局的处理伤透了脑筋,从而拍下了两种版本的结局,影片正式上映时采用的那个令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结尾显然违背了本片的初衷,直接导致了本片主题的崩溃。

不过,虽然主题崩溃了,但又引来了更多人对剧情的思考。显然这种迎合大多数人的结局往往更接近于真实本身。而另外一个充满震撼但是乏味的结局除艺术性外还能还有多少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以用纯欣赏的态度等待本片的第二种结局在DVD正式发行后来进行一番对比。

这几年Edward Norton的表现有目共睹,如此具有标签性的演员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也算屈指可数,更何况随着本片中Edward Norton在角色类型上的挑战宣告胜利,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他今后所拍的电影列为重要关注对象了。

相比之下,Colin Farrell虽然出了大力气,但由于近两年来他的定位过于单一,纯属于积累发展期,因此并未在影片中进行具有很大转折的挑战,也使他的风头要逊于Edward Norton一畴。但在最后十几分钟里的表演里,Colin Farrell显然也有足够强大的发力,联想到片尾那个场景,当他把手中的铁棍放下,他所扮演的Jimmy决定坦然面对罪恶的惩罚时脸上的表情估计也足以成为他影片生涯中最精彩的镜头。这但放在影片本身的主题中来说的话,这种结局的处理足以让某些影评人士认定为这完全就是一番无聊的辩解。

而在很多对导演迦文·欧康诺(Gavin O'Connor)的诸多指责里,如果我们公平些来看的话,这种指责显然是被评论者自己的情绪与习惯左右了。虽然导演没有带给我们多少惊喜,但对于这样一部影片来说,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导演所表现出的诚实与努力。虽然在用诸多经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时,迦文的工作还有很多缺漏,但是单就一部电影作品而言,他的确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如果非要为这种尴尬的结果找一个替罪羊的话,那只能说正是因为《Pride and Glory》让人等得实在太久了,从而迫使观众把对这部影片的期望值提升到一个并不理智的地步了。



Jon Mar.18.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