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009

Today's the day my life begins


当Izzie在几乎失去气力走上祭坛的时候,Alex站在祭台上担心的看着,台下的同事与好友们焦急地注视着这一切。最终站出来升手扶住Izzie的人是Omally。
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挫折与磨难,这几人总是在不断的成长着。有一天Grey's Anatomy总会走到最后一集,就象老友记一样。但是片中那些意义深遂的片断总是会永远的留下来,也许在我们的脑海里,也许就在每个人的行动里。
留下Alex在婚礼上所说的誓言。也为了记住见证一个人成长的那一刻。

Today's the day my life begins.
今天是我生命的起点。
All my life, I've been just me--
过去 我一直都是个
just a smart-mouth kid.
油嘴滑舌的小孩。
Today I become a man.
今天,我成为了一个男人。
Today I become a husband.
今天,我成为了一个丈夫。
Today I become accountable to someone other than myself.
从今天起,我不止为自己负责。
Today I become accountable to you,to our future,
从今天起,我要为你、为我们的未来负责。
To all the possibilities that our marriage has to offer.
承担我们的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可能。
Together, no matter what happens,
携子之手,无论风雨。
I'll be ready...
我已做好准备....
for anything...
为任何事....
for everything...
为所有事....
to take on life,
全心生活。
to take on love,
全心去爱。
to take on pos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承受一切可能的责任。
Today, izzie stevens, our life together begins.
今天,Izzie Stevens,我们将开始生命的征程。
And I, for one, can't wait.
而我,已然迫不及待。
I love you.
我爱你。

5.02.2009

被谎言掩盖的善良与罪恶


难得从第一集就开始追看的美剧。
谈不上大爱,但是内容与编剧确实是近期开播的美剧中制作很考究的一部。首先从本剧的取材上就足够区别于一般的美剧。当然别对我撒谎还是延用了美剧一贯的制作方法与设计,极为彻底的一部把极为专业的领域变成有足够吸引力的商业化剧集。这一点上来说,美剧在题材上的独特眼光确实远超于其它国家的电视剧集的制作水平,使用仍旧停留在初学者水平的中国电视剧集留下了若干年的赶超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般情况下美国的这些热门剧集的主演们的演技基本都是属于很高水平的。一点也不比电影演员的逊色。在某些细节上的表现甚至比电影演员更为出色。这对于如此长时间和高强度的镜头下电视剧演员来说,要做到表演痕迹的淡化真的不容易。
本剧的主题其实就是对于谎言的研究,这当然也延伸到了人类的其它情绪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和情绪的外在表现全部集中在了人的面部微表情上。研究的对象也自然就是这些常人无法或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这也从某一方面强调了所有的工作都是从细小的地方着眼的。谎言的出现不仅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挑战与考验,更进而发展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谎言的特殊性在于用它来掩盖罪恶或善良,于是如何识别出谎言的出现就变成探寻罪恶与善良的直接手段与途径。当谎言的作用被一种科学化或者说专业化的手段在第一时间被予以甄别的时候,谎言这一外衣被轻易的揭开。罪恶与善良都变成了赤裸裸的现实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罪恶的显现让正义与道德得以维持,但是善良的揭露往往会带来极端的伤害。谎言作为一把无比锋利的双刃剑,割裂的岂止是道德本身,更由于包含了世事的叵测而让人们的判断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在这部电视剧引来无数关注的时候,我会在想,人类因为谎言变得复杂不堪的人生是否更好抑或更坏。这一点不得而知,但所幸的是,我们还在不断的学习与领悟过程里向前走着,不管前方的情况有多么让人迷惘,但生存的道理与原则却是值得所有人予以不断修正或坚守的。

4.30.2009

LOST IN STRANGE CITY


I have arrived the strange city for five days. Everything is new, but strange too.
left family and friend, becaust I still trust my life is diffrent with before live.
But the empty feeling in my heart is I don't have even.
Face tomorrow. I started blind future.
Maybe I made a wrong decide, but I will trust my choose.
following my heart, whatever how I think it.

Today, Matt is leaving the stage of American Idol.
He is my favourite singer in this season. He is only one who use self's spirit to sing. and honest to everyone too.
I don't wanna say, Matt's leaving not the ending, it's the begining. I just only know Matt's song will still in my eyesight, and I'm not watching this season anymore.
Matt, God bless you. I love you. I will always remember your wink in episode 33!

4.17.2009

David Cook & David Archuleta


上一季因为没有看的原因,待两人的专辑都出之后好好听了听,很难说会更喜欢听谁的歌,个人感觉DA的歌要更柔和一些,DC的更有感染力。但是DA的声音仔细听下来你会发现是非常性感的,对于这样小年纪的人来说确实是很难得的事,实际比赛的过程曾下过几集来看,觉得不如赛后包装过后的效果要好。但人气是绝对足的。而且直到现在仍然有很二人的歌迷在不断的追捧。
DA的MV下过高清的来看,容易让人疲劳,但专辑的制作确实不错。
今年看到本季里的MATT最终得到评委的拯救,得以继续下一周的比赛,但觉得MATT得到这样的垂青未必就是件好事,没有想过MATT走到最后,但是这么早被垫底也是意料之外,因为无论怎么来讲MATT的感染力和声音都是极好的,只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领域表现的不太好。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MATT的临场表现很不稳定,估计是性格的原因导致,但从缘很好。这一点从被宣布垫底时就能看出。原来一直觉得CHRIS有点假,没想到这次表现得如此真诚,真是十分意外,看来,CHRIS的态度也是因人而定的。从评论上来说,CHRIS和MATT其实一直是感情不错的。现在也才想起来好莱坞周MATT的惊喜表现,台下的CHRIS也是呐喊得最大声的。只是可惜了MEGAN,不然这三人的感情与关系,估计可能象十季《幸存者〉中的四人组一样最终战斗到最后。从一点上来说,是真的动感情了。毕竟CHRIS朝MATT喊的那一噪子SING IT说明了很多东西,而最后冲上前去的紧紧拥抱也是无法假装的。只是LIL的冷漠被很多人做为对她的不利判定,事实上,任何竞争对手间这种表现都是极为正常的,其它人表现得很好,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的威胁并不大,但是LIL和ANOOP不同,他们是一同垫底的三人。真的很难置身事外,所以以这样的名誉给他们扣帽子也不合适。如果娱乐的他们可以做到不全是被动的摆布而且真正投入情感的话,我觉得对于任何人来说也就够了。只是想要如此看淡名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点上来说,MEGAN就真的算是有性格的人,至少他活得率性,即使结果并不如粉丝所愿的那样。

4.15.2009

过时的新闻

French security officials have been forced to cut short the Paris leg of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following anti-Chinese protests along the route. The torch was extinguished three times due to the protests before being taken on a bus to the relay's end point. It comes after 37 people were arrested in London as protesters disrupted the torch relay there on Sunday. The Olympic flame is being carried through 20 countries before arriving for the Beijing Games in August. The Paris relay started to go wrong almost from the start,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3,000 police along the route, riding motorcycles, jogging or on skates. A member of the French Green party was restrained by police after attempting to grab the torch from the first of Paris's 80 torch bearers, former world 400 metres hurdles champion Stephane Diagana, Reuters news agency said. "Nothing's happening as it was meant to," Mr Diagana told French TV. "It's a shame. It's sad because of what this symbol represents but i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ontext we're aware of." See the Paris route

Police were forced three times to put out the torch and carried it onto a bus, as police cleared protesters from the route. On the second occasion, the flame was being relayed out of a Paris traffic tunnel by an athlete in a wheelchair when it was taken onto a bus because protesters booed and began chanting "Tibet", the Associated Press news agency reported. The flame itself has been kept alight the whole time in a safety lanter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expressed its serious concern and calls for a rapid peaceful resolution in Tibet ”

Jacques Rogge, IOC President


Later, Paris Mayor Bertrand Delanoe cancelled a ceremony to welcome the torch relay after Green party activists hung a Tibetan flag and a black banner depicting the Olympic rings as handcuffs from the Hotel de Ville (city hall). Activists have hung Tibetan flags or the black banners from several other Paris landmarks including the Eiffel Tower and Notre Dame cathedral. Several hundred proteste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demonstrations, near the Eiffel Tower and along the torch's zig-zag route through Paris to a stadium in the south of the city. Finally, after several delays, security officials decided to put the torch on a bus to take it to Stade Charlety, where it arrived 30 minutes late at 1530 GMT). Olympic appeal The Paris relay was meant to be a colourful advertisement for the Beijing Games, instead it has turned into a grotesque embarrassment, says the BBC's Hugh Schofield in Paris. Speaking in Beijing earlier on Monday, IOC President Jacques Rogge said he was concerned over both the recent unrest in Paris and the torch protests.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expressed its serious concern and calls for a rapid peaceful resolution in Tibet," Mr Rogge said.

China has expressed disgust at the torch protests in London



In pictures: Paris protests

He condemned the attempts to disrupt the torch relay, saying violent protests, "for whatever reason,"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values of the torch relay or the Olympic Games". China said the protests during London's Sunday torch relay were the work of "a few Tibetan separatists" attempting "to sabotage" the event, AP reported. London's relay saw protesters trying to douse and even snatch the Olympic flame as athletes and celebrities carried it through the city. The demonstrations have been sparked by China's security crackdown in Tibet following a series of protests against Chinese rule which swept the region last month. Tibetan exile groups say Chinese security forces killed dozens of protesters. Beijing says about 19 people were killed in rioting. The torch was lit in Olympia, Greece, on 24 March and will go through 20 countries before being carried into the opening ceremony at the Beijing Games on 8 August.

Jon Sep.12.2008

西藏问题纵横谈

转载:
西藏问题纵横谈
达赖和麻原札幌杀人邪教的关系
作者 吴宏


这几天作了点功课。看起来,光是说一些貌似不偏不倚的公道话,有违西方媒体诸君撒谎造谣的好意。很多人断言西藏问题就是因为中国不民主造成的,真的是这样么?

“使日本香巴拉化,是使世界香巴拉化的第一步。参加这一行动的人,将积大德而入天堂。”
---麻原札幌(Shoko Asahara)

最近在日本的互联网上,关于西藏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议论。一些日本人在西方媒体大肆攻击中国镇压西藏暴动的时候,想起了日本历史上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

他们想起了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京地铁施放沙林毒气的恐怖事件。

他们还记得,达赖喇嘛和麻原教祖的亲密关系。



1955年麻原彰晃出生于一个多子的日本家庭,他的双眼几乎失明,所以他上的是盲人学校。他想上东京大学未成,就潜心研究亚洲医学和瑜珈术。1978年他结婚,后共有六个孩子。1984年他组织了第一个宗教团体。1986年麻原彰晃来到印度,沿喜马拉雅山南麓遍访佛教寺院。“我尝试过许多宗教修练法,道教,瑜珈,佛教,把它们揉合进我的修练法中去。我的目的就是精神上的大彻大悟。后来我只遵守佛教的法则,在喜马拉雅山的神圣环境中,我大彻大悟了。” (Shoko Asahara: The teachings of the truth, Fujinomiya 1991)

1987年2月,他来到印度见到了十四世达赖。此二人很可能在1984年就曾会面,当时达赖受日本阿含宗的邀请来到东京,麻原那时还是此宗教组织的成员。据称十四世达赖在此会见上对麻原说:“亲爱的朋友,日本的佛教已经颓废了,如果这样下去,佛教就会在日本消失。你要在你的故乡传播真正的佛教,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你明白佛的心意。你去做这个工作,我很高兴,因为这样你也帮助了我的工作。”然后达赖还用圣水祝福麻原。两者建立了师徒关系。(麻原的说法现在自然不再被达赖所承认) 此后他们还会过五次面。就在毒气事件刚发生以后,达赖还在一次对记者谈话中称麻原为“一个朋友,虽然不是完美的。” 后来又发现了达赖给奥姆真理教的感谢信。

1989年,麻原赠给达赖的组织一亿日元,达赖则给麻原发了所谓证书,称麻原是“很有能力的宗教导师”,奥姆教是“传播大乘佛教”、呈请东京有关当局“应当允许奥姆教派免交税收”。麻原以此证书在日本政府得到了对奥姆真理教作为正式宗教的承认。达赖喇嘛于1989年5月26日致书感谢“奥姆教团为我们佛教流亡集体,特别是不久前刚从西藏来的僧侣学生提供了慷慨的捐款”。

麻原自称他的教义是在原始佛教及藏传佛教的密教体系上融入了瑜伽系统,可以把从人到佛的时间由二、三千年缩短到十年,而且人们不必苦行,只需皈依三宝、守持四戒、背念佛经、接受非凡指引、进行冥想(观修),就可快乐地获得长寿以至成佛。这种特殊方法唯他独有,“是达赖亲自把他指引入佛教大乘传统”。麻原自己也将他的宗教仪式称为“藏传佛教”。麻原认为自己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转世,教内人士对他的称呼就是“今日之佛”。其他教内人士也得到喇嘛教的名字,如麻原最信赖的Kiyohide Hayakawa就叫Tilopa(密宗早期的大法师),是一个菩萨的转世。

在麻原给达赖的信(1989年2月8日)上有这样的词句:“我的愿望就是西藏能尽快地回到藏人的手上,我将尽可能地提供任何帮助。”

其他喇嘛教的高层人物也和奥姆真理教过从频繁,如宁玛巴的Khamtrul Rinpoche和噶举吧的 Kalu Rinpoche就曾多次与麻原碰头,Khamtrul Rinpoche还曾组织达赖与奥姆真理教的Hideo Ishii一起商谈。

奥姆真理教的宗教仪式是完全按照喇嘛教制定的。奥姆真理教的内部刊物就叫做 Vajrayana Sacca。而麻原的行为准则也从早期的大乘佛教道德观(慈悲为怀等等) 一转而变为喇嘛教的“翻转法则”,任何违反社会常理和法律的犯罪行为不再是禁忌,麻原写道:“最坏的事,转换变成最好的事,这就是密宗的思想方法。”

麻原在参观埃及金字塔的时候,对信徒们说:"这座金字塔是我很久以前设计的,我凭追溯以往的特异功能,知道我自己的前世是埃及宰相……。" 在1995年2月24日麻原给达赖的信上:他厚颜无耻地宣称“我想报告给尊敬的上师:我肯定Gyokko(麻原的儿子)就是班禅喇嘛的转世。” 作为证据,麻原列举了很多相同点和征兆:和班禅喇嘛一样,Gyokko一个耳朵聋;Gyokko之母怀孕时,梦见一个男孩坐在莲花上从雪山飞来,一个声音说:“班禅喇嘛,西藏佛教快完了,我来拯救它!”

从1994年起,日本警方发现12起暗杀事件与奥姆真理教有关。特别是1994年6月松本市有人施放毒气致使6人死亡,200多人被送进医院。事后警方调查发现,毒气是从市郊的两幢公寓里散发出来的,在其100米以内的所有生命都死得一干二净。这两幢公寓正是奥姆真理教徒的居住区。1995年3月20日,在早晨上班的高峰时间,奥姆真理教的成员在东京地铁的几处施放了一种名叫"沙林"的毒气。东京地铁系统中的日比谷线、丸内线、千代田线上共有5辆列车、16个车站的乘客受害。共使12人丧生,5000多人受伤。事发后据东京警方说,当时有76人在医院处于危险状态,46人伤势严重,其中大多数是呼吸系统的问题。总共有4695人因中毒而被送进105家医院治疗。日本警方对奥姆真理教老巢进行了全面搜查,发现该教储存的剧毒物质足可杀死420万人。

2004年2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宣布,判处被控犯有杀人罪的奥姆真理教教主松本智津夫(教名为麻原彰晃)死刑。他的辩护律师随即向东京高等法院提出上诉,但此后又以被告精神失常为由要求法院暂停上诉程序。2006年3月27日,东京高等法院认定被告具有应诉能力,作出不接受被告有关暂停上诉程序要求的决定。此后,日本最高法院于2006年9月15日又驳回被告提出的特别上诉,东京地方法院作出的死刑判决将被执行。

一些日本网民针对西藏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两个人关系如此密切,这两起事件难道没有什么关联么?


西藏问题

Trimondi 夫妇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从一个达赖的崇拜者、追随者,成为了揭露、批判达赖的勇士。他们通过著作、答记者问、演讲和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综合国际上批判达赖的见解,通过各种媒介向达赖宣战;他们要揭开达赖的面具。

参考文献:THE SHADOW OF THE DALAI LAMA---Sexuality, Magic and Politics in Tibetan Buddhism
作者:Victor und Victoria Trimondi

Da L LA MA与9/11

对Victor Trimondi 和Victoria Trimondi(德国)的采访
作者:James C. Stephens
九月十一日,2003

Stephens:今天是九月十一日,是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两周年纪念日。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大教堂的主要发言人不是美国福音教徒(evangelist)Billy Grahma,而是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第十四世Da L LA MA,流亡的西藏神王。由五个来自于他在纽约的寺院的喇嘛陪伴着,他先进行了佛教祈祷仪式,然后对七千听众发表了“培养和平,消弭暴力”的演讲。我们今天在德国的专访对象是Victor和Victoria Trimondi(译者注:可能是夫妻或兄妹)。他们曾在欧洲推广Da L LA MA的理念。他们合作写作了一本重要的欧洲畅销书《Da L LA MA的阴影:藏传佛教中的性,魔法和政治》。你们是如何首次认识Da L LA MA的?

Trimondi:我们在八十年代首次遇见十四世Da L LA MA,并通过在我们的出版社,Trikont-Dianus-Verlag,出版他的文章而与他成为朋友。在和他以及其他著名的发言人组织关于跨宗教,跨文化的国际会议的时候,尤其是在确保他获得德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官方邀请的时候,我们开始认真地了解藏传佛教。但是,在多年的广泛研究和思考之后,我们严肃的质疑Da L LA MA宣扬的密宗(Tantric Buddhism)的一些基本信条。最终我们成为他最严厉的批判者之一。

Stephens:今天,Da L LA MA受到了国家大教堂的神职人员的热烈欢迎。他被请来做主要发言人,并和其他藏传佛教的喇嘛们一起为911两周年举行宗教仪式。我们作为美国人应该怎么看他的到访?

Trimondi:坦白的讲,Da L LA MA有两张面孔。他在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的律条下与西方接触,然后非常有技巧的吸收西方文化的最高价值和理想(基督教的,犹太的和人文主义的)。在他现在的美国之旅中,他会见了穆斯林Mohammed Ali(译者注:拳王阿里),旧金山大学的Jesuits,来自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治领导人,然后还将会很自在地与麻省理工和哈佛的伦理学家与科学家们见面。

通过富于外交性的容忍,他赢得了不可知论者和毫无戒心的犹太人及基督徒的心。对这些人,他以和平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家的腔调布道,谈及“山中布道”中关于 “同情,爱,和非暴力”的段子。几乎所有Da L LA MA在公共场合发布的演讲都非常的宽容,有人情味,和富于同情心。你只能同意。但是,在这张正义,慈善和友善的面具下,却有另一张面孔。这张面孔使人停下来深入的思考这个“和平主义者”的阴影。

Stephens: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记得曾出席他在1993年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会的新闻发布会。我有些被他对一个记者问题的回答所震惊。这个问题是, “您曾研究过耶稣的一生和教诲吗?”他评论了三十年代的藏文圣经译本,然后说道,“我从这些书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从我自己的朋友,Thomas Merton,那儿学到了更深刻的东西。”尽管这显示他和一个天主教徒有联系,但这也在当时显示他对耶稣或者圣经没有什么感觉的另一面。在你的第一本书《Da L LA MA的阴影》中,你能够从你在德国的经历说明你对他的“阴影面”和他对西方的攻掠(foray)的担心吗?

Trimondi:十四世Da L LA MA,西藏的神王,是密宗佛教的最高代表。密宗佛教建于公元8世纪。它作为佛教历史(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印度)的最后阶段,是基于仪式和魔法公式的。和其他宗教没有不同,它也有“壁橱里的骷髅”。但是它在西方作为客人,仔细地把这一点给掩盖了。佛教密宗是一种对精神,魔鬼,秘密的性交行为,神秘主义,精神控制,和权力崇拜的信仰。与每一个民主的习惯相反,现在的Da L LA MA在所有重要的国家决策上都求助于Nechung神谕,一个被蒙古战神附体的僧侣。

我们对于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大教堂举行的跨宗教仪式的最大忧虑,是西方天真的程度。在过去的25年,Da L LA MA不事声张地对西方成千上万的宗教新人举行着时轮大法(Kalachakra Tantra)这一古代密宗所有灌顶(initiation)方式中的最高形式,把密宗信仰,秘密的性交行为,和魔法仪式整合进他的宗教-政治世界观中。他继续秘密地传播着时轮的预言,预言一个无所不在的佛教统治--香巴拉(Shambhala)。在这个佛教统治之下,所有精神的和世俗的力量都集于一人- -世界皇帝(Chakravartin),而其他的宗教都不再存在。对于他的这种教诲,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大。

Stephens:塞缪尔.亨廷顿, 哈佛大学战略研究院的院长,曾在他1993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警告过,“人们最终关心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信仰和家庭,血缘和信念才是人们认同并为之战斗牺牲的东西。”如果按照这种看法,你对Da L LA MA在时轮大法中所宣扬的意识形态有何担心?

Trimondi:在时轮大法中,预言了一个佛教帝国的建立和佛教的军事力量对非佛教的宗教所发动的战争。这就是一种文明的冲突。《时轮大法典籍》(Shri Kalachakra I. 128-142)充满激情地详细描述了一种为佛教的香巴拉大军所拥有的超级杀伤性武器,这种武器将被用来对付“佛祖教诲(Dharma)的敌人”。

过去五年中,在德语国家里,喇嘛教的这些阴暗面已经引起了媒体中日渐增加的批评。去年,当Da L LA MA在澳大利亚举行时轮灌顶的时候,电台,电视,和平面媒体都有激烈的争论。国际著名的报纸Der Standard发布了一篇名为“Da L LA MA的武士仪式:时轮大法”(A Warrior Ritual with the Dalai Lama: The Kalachakra)的文章。德国的基督教知识分子周报Der Rheinische Merkur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时轮大法中掩藏者什么?超级狂战士!”(What is hidden behind the Kalachakra Tantra? Supremely ferocious warriors!)

Stephens:谁是那些在《时轮大法典籍》中提到的非佛教徒敌人?我已经在佛教杂志《香巴拉之日》(Shambhala Sun)和《Tricycle》中看到了穿着军事制服的喇嘛们。我过去曾以为佛教是一种平和的信仰?

Trimondi:关于时轮的秘密典籍明确地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领导人提出来作为佛教的敌人:亚当,Enoch,亚拉伯罕,摩西,耶稣,Mani, 默罕默德和Mahdi,并把他们描述为“邪恶的蛇的家族”(Shri Kalachakra I. 154)。那最终的,如审判日一般的战争(香巴拉战争)将以佛教徒的最后胜利而告终。官方的“时轮大法翻译”Alexander Berzin公开地把伊斯兰圣战(Jihad)的原则和香巴拉战争的原则相比较。正如伊斯兰的烈士信仰一样,在最后一战中死去的香巴拉武士将获得通向(佛教)天堂的通行证。

到现在为止,在某些佛教中心(例如已故的Chogyum Trungpa喇嘛的香巴拉训练中心)出现的军事场景还只有象征意义,但这些场景已被解读为对预言中伟大的香巴拉战争的一种精神准备。在某些喇嘛的想像中,所有时轮灌顶的参加者都有重生为香巴拉武士的可能性。他们将参加即将到来的末日大战。依据阶级,他们将成为普通士兵或者军官。某些血统的高级喇嘛已经被赋予未来的指挥职务。

Stephens:最近,新闻报道了在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中发生的性虐待丑闻。我记得许多年以前,我们曾和位于西好莱坞的Dharmadhatu的成员谈过话。他们公开提到他们的创建者Osel Tenzin曾故意用艾滋病毒去感染Dharmadhatu的很多成员,他们还提到九个喇嘛在科罗拉多首府Boulder死去。我们为他们在此事上的脆弱无助感到震惊。很明显地,他们感到被严重的侵害了。我们还曾在西雅图遇见过另一个基督妇女。她一度是一个当地的西藏喇嘛的性伴侣。她被她的经历如此巨大地伤害,以至于她从不肯详细提起这些经历。在十月五日,在洛杉矶郡的美术馆将有一个西半球最大的密宗艺术展,“祝福之轮—佛教冥想艺术”。公众应该知道关于密宗佛教性行为的哪些危险?

Trimondi: 我们不应混淆密宗佛教中的性行为和一些喇嘛一般意义上的性虐待。一般意义上的性虐待在佛教社区中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性虐待丑闻极大地震撼了佛教社区,尤其是当如Chogyam Trungpa Rinpoche这样的著名宗教领袖也卷入其中时。Chogyam Trungpa Rinpoche创建了科罗拉多的Naropa大学。他被指控与自己的女学生发生了性关系。1993年,21个西方的佛教教师与Da L LA MA在印度相会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某些(佛教)教师“与学生发生错误的性行为,滥用酒精和药物,不适当地使用资金,和不恰当地使用权力。”他们敦促信徒们正面地反对并公布这些教师的不适当行为。

在欧洲这里,最广为人知并被广泛讨论的案例中包括苏格兰佛教徒琼.坎贝尔(June Campbell)。她的老师Kalu Rinpoche,一位受人尊敬的八十岁的老喇嘛曾对她有过性侵犯。英国报纸独立报(The Independent)曾在1999年2月10日刊登头条:“我是一个密宗性奴隶。”

但是坎贝尔在她自己自白性的书《空间的旅行者》中提到,对女性的性侵害不但是(喇嘛教)一种应该被我们谴责的态度,更是喇嘛教的核心。一个喇嘛对女性的性行为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把女性的性能量传入男性伙伴的灵与肉中。这些性仪式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在时轮大法的更高级的灌顶仪式中,也可以看到带有魔法意味的性仪式。这些仪式的书面描述可以做象征性的解释,也可以做字面上的解释。两种都行。原文说11岁的女孩子可以用来作为性伴侣。

Stephens: 真是让人震惊!尤其是我们的社会有如此多的儿童性虐待发生在宗教界。我们还感到忧虑的是,在文化的旗号下,公共款项被用于宣传促进它(译者注:藏传佛教),尤其是在有许多孩子去参观这些展览的情况下。美国的另一个忧虑是新纳粹运动的兴起。据我了解,你们还合作写了另一本畅销书。这本书讲述了亚洲宗教对阿道夫.希特勒的基本意识形态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大辩论。这些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Trimondi:在我们的历史性书籍《希特勒-佛祖-奎师那(Krishna):一个从第三帝国到今天的不神圣的联盟》之中,我们揭示了党卫军的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新纳粹分子都受到了不同的亚洲宗教的深刻影响。这些宗教包括吠陀教,佛教,和喇嘛教。我们还揭示了著名的德国禅师, Dürckheim 和 Herrigel都是虔诚的纳粹信徒。

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在“SS-Ahnenerbe”(党卫军的智库),海因里希.希姆莱公开地与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东方学家讨论建立一种新的印度-雅利安纳粹宗教。在二战后,这种讨论为主要的新纳粹主义分子所继续。我们的两本书激起了关于宗教原教旨主义的信仰源头和关于文明冲突的大辩论。

Stephens:我还记得在1996年,Simon Wiesenthal 宽容博物馆授予了Da L LA MA“Simon Wiesenthal和平奖”。当时,馆长将达赖称为“亚伦,我们的和平者。”从你对他和纳粹主义的联系的研究来看,犹太社区应该对什么感到担心?

Trimondi: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时轮大法关于世界战争的意识形态于历史上已经在亚洲和宗教法西斯主义及新纳粹主义中导致了过激的行为,妄想,和阴谋论。在作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纳粹宗教诞生地的SS-Ahnenerbe(党卫军的智库),时轮大法的内涵曾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著名的法西斯分子和文化哲学家 Julius Evola在神话般的香巴拉世界中看到了一个神圣的武士种族的中心地位。这种构想至今仍然在国际极右运动的宗教观念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要求Da L LA MA和鼓吹战争的香巴拉之谜保持清楚的距离。

但他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与诸如布鲁诺.伯格(Bruno Beger)和海因里希.哈尔(Heinrich Harrer)一类的人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其中布鲁诺.伯格是前党卫军,被定罪帮助谋杀了超过86个犹太人人;海因里希.哈尔是《西藏七年》的作者(《西藏七年》讲述了他和Da L LA MA在达赖流亡去印度之前的七年间的经历)。西藏流亡政府的网站显示了十四世Da L LA MA站在布鲁诺.伯格和海因里希.哈尔之间。伯格是著名的党卫军西藏探险队在1938-1939年间的成员。这个探险队的主要目的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找到一个古代失落的印度-雅利安宗教的痕迹。党卫军中的一些头目相信西藏喇嘛们掌握着这一印度-雅利安之迷的关键。伯格作为西藏在上一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的政治独立运动的主要见证人,被西藏流亡政府高度尊敬。

直到最近才被揭露的还有Da L LA MA和Jean Marquès-Rivière的联系。Jean Marquès-Rivière是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时轮大法专家,坚定的反犹主义者。他因为与党卫军合作,将犹太人交给在法国的盖世太保而被缺席定罪,判为死刑。一个秘密的希特勒运动的创始人,前智利外交家Miguel Serrano也曾与Da L LA MA会晤过四次。Miguel Serrano是一个基于密宗和关于香巴拉武士的想法的极端种族主义社团的鼓吹者。

众所周知的还有他与日本恐怖分子麻原彰晃的联系。他把麻原彰晃描述为他的“朋友,尽管不完美”。这已经是在东京沙林毒气袭击之后。直到后来,他才与麻原彰晃疏远开来。麻原彰晃的末日论主要就是受到香巴拉意识形态和藏传密宗佛教的影响。

Stephens: 看起来这种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对于我们这些在加州的人来说,如果联系到最近在加州对“终结者”施瓦辛格和奥地利前总理瓦尔德海姆的纳粹联系的攻击,这种讨论就变得很有关系了。但在深入调查之后,我们发现施瓦辛格实际上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教育纪念活动和Simon Wiesenthal宽容博物馆是最大的捐献者之一。相比之下,一旦了解到Da L LA MA和某些著名新纳粹分子的联系,我对Simon Wiesenthal宽容博物馆对Da L LA MA的毫无批评的接受就感到很担心。

Trimondi: 是的,犹太社区为什么能够对Da L LA MA如此毫无批评的面对让人震惊。瑞士报纸Neue Zürcher Zeitung在2003年九月四日曾经报道,这位西藏的宗教领袖在一次对耶路撒冷的访问中曾提到:

“希特勒本来也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可能性。希特勒并非生来邪恶,是他对犹太人的仇恨使他充满了恶意。我们应该与这种仇恨做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希特勒身上没有一丝善良在沉睡。一个邪恶的人明天也能成为一个好人。我们应该为此而战斗。”


如果这样的一种说法能够被理解为佛教博爱的一种表现的话,我们也应该想起因为希特勒的疯狂而被纳粹谋杀的六百万犹太人和数以百万计的战争牺牲品。如果是罗马教皇或者一个西方政治家对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屠杀做这样一个带有同情味道的评论的话,在全世界将会有一轮抗议浪潮,尤其是这样的一个评论是在以色列作出的,一个许多大屠杀幸存者和他们的孩子们生活着的地方。

Stephens: 还有就是好莱坞关系。准确的讲,是什么让好莱坞对Da L LA MA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Trimondi: 好莱坞电影是人类已知的最强有力的幻想。所以Da L LA MA与电影世界和著名演员的广泛而又广为人知的联系就是一个有效的宣传武器。自从九十年代以来,西藏,西藏神王和藏传佛教就被最有名的电影导演们所神化,而对于西藏被一个专制的僧侣贵族统治所绝对控制的封建制的和血腥的过去,哪怕是一点点的批评也被忽略不计了。

Bernardo Bertolucci的“小活佛”或者 Martin Scorsese的 “Kundun” 构造了一个虚幻的西藏,这个西藏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甚至美国电影里一直存在的反纳粹的传统也在Jean Jacques Annaud推出“西藏七年”的时候被打破了。这部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是对前党卫军海因里希.哈尔的神化和英雄崇拜。哈尔在四十年代成为了年青的Da L LA MA的老师。 Orville Schell在他的《虚拟西藏》(2000)一书中详细描述了电影世界所制造的最有效的幻觉:好莱坞的西藏神话。

Stephens: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Simon Wiesenthal 宽容博物馆的和平奖颁奖仪式上遇到了理察.基尔。我发现他的基金会资助了在美国大陆各地修建的超过三百个沙做的曼荼罗(Mandala)。曼荼罗到底是什么?这些和尚们的曼荼罗展览除了作为艺术展览之外还有什么目的?我们为什么应对此感到担心?

Trimondi: 曼荼罗是一种神圣的图案;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魔力圆圈”。它被用来召唤密宗万神殿的神灵和魔鬼们。由于从现代西方的视角来看,宗教和艺术并非统一于一体,所以曼荼罗被视为一种艺术品。但是在喇嘛们的传统里,审美与神圣并没有区别,艺术总是神圣的艺术。相应的,曼荼罗被看作是一种灵塔,是神灵与魔鬼的汇聚点,是一种神殿,就象是一种精神电池,从其中可以发出强大的能量。在喇嘛们的观念中曼荼罗建立之地还被认为处于圣灵的绝对控制之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魔鬼“居住者”的绝对控制之下。

在时轮仪式中,繁复的曼荼罗是用彩色的沙建造的,并象征着整个宇宙。在仪式结束时,沙曼荼罗将会被西藏喇嘛们摧毁。对沙曼荼罗的所谓“拆卸”象征着整个世界和宇宙的毁灭。这是时轮预言中关于末日理论的一部分,这一末日理论预言了一场最终之战和我们星球的毁灭。然而,曼荼罗的建造和毁灭却被Da L LA MA包装成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尽管我们想要相信曼荼罗能够产生和平的能量,事实上我们却不得不接受在这一魔力圆圈在西方被建造起来超过25年之后,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比它在西藏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欢乐。在我们的世界中,激进的和恐怖主义的能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宗教的冲突已经成为政治中每天都见到的问题。难道还不显而易见,你提到的遍布美国的超过三百个的曼荼罗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和平吗?与之相反的是,历史在朝相反的方向前进,正走在毁灭和战争的道路上。

我们在研究中不安的发现,在1993年世贸大楼遭到第一次炸弹袭击之后,一个时轮沙曼荼罗在一号楼的大厅里被建造起来。在超过三十天的过程中,许多世贸大楼的工作者和游客被西藏喇嘛们邀请参与这个曼荼罗的建造。当Da L LA MA在随后的几天中访问纽约的时候,我们想问:为什么911那样可怕的事件最终还是发生了,尽管世贸大楼被所谓的“和平之轮”这一时轮沙曼荼罗所庇佑着?别忘了这些同样的曼荼罗并没有保护西藏的7500个喇嘛庙不被摧毁。在这一背景下,时轮大法专家,印度学者Shashi Bhusan Dasgupta 的一句话就显得令人震惊了:“Kala意味着时间,死亡,和毁灭。Kala-Chakra(时轮),就是毁灭之轮。”

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个当年世贸大楼的时轮大法仪式的参加者的话,这些话看起来尤其泄露了天机:“话题转换到一号楼的时轮曼荼罗上。我当时也在降解仪式上,大概是96年。喇嘛们把所有的来自一号楼曼荼罗的沙都搜集起来,放入一个瓶子里面,然后把瓶子通过冬园(the Winter Garden)带过通向世界金融中心的桥,然后郑重地把沙倾入哈德迅大河之中,祈求世界和平。当时河面上闪烁着午日阳光的光芒,我不由得哭了。五年以后,整座大楼都消失了,就象沙曼荼罗一样。”

与此相反的是,Robert Thurman,“西藏事业的学术界教父”(时代杂志)做了一个梦(1979年九月)。梦中,Da L LA MA作为绝对的王和时轮之神统治了纽约。“在他(Da L LA MA)抵达纽约的前夜,我梦见他就在Waldorf Astoria大楼的楼顶上展示着时轮佛祖的曼荼罗宫殿。城市里各种各样的名人,市长们和参议员们,公司总裁和国王们,部落酋长们和苏丹们,名人和明星们 --他们都随着三座钻石大厦的722个神而舞蹈着,就象一群细小的蜜蜂聚集在一个巨大的蜂巢上一样。最让人吃惊的是,Da L LA MA的力量与美就如潮水般涌来,而他却毫不费力。我能感觉到这些力量与美的源泉,那就是他那宽广的心胸--平静,放松,充满了无限。”Thurman确实把这个梦作为了一个预言。

Stephens: 从你在欧洲关于时轮大法的辩论的经验和对媒体对西藏浪漫化的描述的观察来看,哪些是对其他信仰的危险,包括佛教和这个日渐流行的香巴拉神话。

Trimondi:藏传佛教,就如八十年代的“新时代运动”一样,成为了新千年的“时尚宗教。”但它远不止Da L LA MA的个人魅力和他关于同情,和平,和幸福的演讲。危险在于时轮大法的仪式为未来的“宗教战争”巧妙地提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基础。
如果这个古代信仰充满问题的内涵不被公开讨论的话,它们也许会在意识形态上对西方文明和民主制度的正面遗产提出危险的挑战。毫无疑问的,在时轮大法的意识形态中提到的佛教统治的确立,一个世界之神,暴力,杀戮的自由,和发动佛教圣战,都是与释迦牟尼佛祖最初的和平教诲背道而驰的。关于时轮大法的过激内容和最初的,由历史上的佛祖教诲的,和平的大乘佛教的不同,我们向Da L LA MA提出了八个问题。

Stephens: 关于Da L LA MA在奥运会之前回到中国的严肃讨论正渐渐见于媒体。这将如何影响西方的未来呢?

Trimondi: 我们真的感到很不安,如果你问我们,如果这种“佛教-圣战”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政治自我理解的一种新观点的话。更为和平温和的道家和儒家哲学会被这种“香巴拉武士教条”所取代吗?在三十年代,日本神道-法西斯分子曾用这个来动员满洲和中国西部的蒙古族少数民族。如果现在欧洲的形势是任何的指标的话,我们必须说,在我们目睹了德国的法西斯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和纳粹知识分子,以及亚洲的恐怖分子(如日本的麻原彰晃)对时轮大法的香巴拉战争理念日益增加的兴趣之后,我们充满了戒心。应该有一个“Menetekel”(译者注:源自圣经,指自动出现于墙上的文字,预言了古巴比伦帝国的灭亡),那一“墙上的文字” 来作为对西方的警钟。

Jon Sep.12.2008

《颐和园》

Whether there is freedom and love or not, in death everyone is equal. I hope that death is not you end. You adored the light,so you will never fear the darkness.


这是《颐和园》里李缇自杀后在墓志铭上留下的一句话。

可惜这几年看不到娄烨拍电影了。只能叹息。

这么尖锐的背景以及如此多的暴露情头,结果可想而知,看的是超二个小时的完整版。不知道被禁的真实依据是什么,要说黄可能比这黄的电影多了去,大不了剪成净片在全国疯狂上影。要说故事背景尖锐且敏感难道《霸王别姬》不是吗。以89年那点事做背景之一的电影还少吗,如果硬要说有点什么的话,可能是那点事做为《颐和园》里最重要的事件导致剧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走向。但《颐和园》如此深记得内涵的却被全面禁杀。这种情况实在是不想多说什么了。与贾樟柯一样,娄烨的电影不以商业为目的。面上看起来好象比贾樟柯的更容易迎合市场一些,但仔细一看,贾樟柯的功利性却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成功实现。而娄烨却因为过于强调人的内心惨遭屠戳。面对人性的恢复,刚刚活过来的社会是承受不起的。而因为情感的代价人们竟然把希望建立在死亡之上。

不知道有多少看了《颐和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颐和园》不是因为暴露情头,更不知道的是究竟有多少人看懂了《颐和园》。

依旧还记得《苏州河》,周迅不说因此而红,但至少垫定了她在行内的位置。而娄烨在《颐和园》里的大手笔,却换来了被更多人认识的可能性被扼杀。现在我们只能等待可能讲述复杂人性与故事线索的导演。如果没有,我们只能等待娄烨,虽然这种可能性小了很多。

关于日喀则


《蓝色框里的那幢大楼依旧还在,在一楼进门左手边的那间房子,我呆了一年多,直到回家。

已经是过去十三年前的事了。能认出这张照片来的估计都是自家兄弟。

照片依旧是在冬天里拍的,看不到什么绿色,跟十六年前刚到那里时看到的一样。满眼尽皆枯黄与萧瑟。其实到春天的时候到处也都是绿油油的,一直枯黄的也只是城边的山峦,四季几乎都是一样的焦黄颜色,没有多少变化。

过了十六年,那里大致的格局依旧和原来一般。少了的,只是当在的土基房。那时看起来墙壁就已经脱落了大块的泥土。砖房都剩下了。也重新规整了一下,但是布局一看就知道了。

就在这个院子呆了整整三年,现在想起来不知道那三年过得是什么滋味了,那时单纯,只想着三年后有一天就可以回家了。几乎是用数的在过日子。虽然现在觉得没什么意义,但自己的心态与理想却是在那个大院的三年给巩固下来的。时间总是让人捉摸不定。十六年的时间我依旧在两个单调的地方重复着,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的让自己可以走出这两个点间樊篱。而当这一记得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的时间。


上面这张图里的那间绿色框里的房子,我住了两年。下面黑色的那一块是个水泥砌的池塘,从我去的那一天就在那里,现在一样还在。我从来没有搞懂为什么砌这样的一个池塘,但我却知道这个塘子的用处。只是这个用处,一直是我认识人权丧失的深刻记忆之始。蓝色框里的那个圆形的水泥建筑是水塔。现在依旧还在。夏天的时候我常常一个爬到上面躺着看日喀则湛蓝的天。因为本身地势较高的缘故,水塔本身的高度只有米多。但旁边却没有任何能够阻挡视线的东西。因此也可以看得很远。除了冬天,你可以在春天、夏天、秋天里看见最壮观的青稞浪还有不断变化着颜色的季节。现在估计看到只能是周围的建筑物了。

躺在水塔上面的时候常常会睡着了,夏天的时候最是舒服的日子。有时吃完晚饭爬上去,等醒来的时候天色都已经暗了。西藏的在夏天天黑得特别晚,但即使夏天,晚上依旧很感觉有些冷,所以也还为此感过冒。但在这里住的那一年多里却始终没有放弃过。心情不好的时候躺在上面是最舒服的事情。很多同事不理解。我自己自得其乐罢了。仰望蓝天的时候,你常常可以看过排着队形飞过的大雁和野鸭,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在上空不断盘旋着的老鹰,如果看见它向你俯冲的时候记得动动,不然很可能会被当做天葬台上的尸体给吃了。但向你俯冲的那一瞬间你可以很近距离的看见这些神圣的生命。而你自己与死去的人相比,唯一的区别只是你还会动弹。

此后我一直认为,“动”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标识,当停止的时候生命也就终结了。其它所有一切东西终是外物,不可永久占有与获得。

Jon Apr.14.2009

准备出发


这一周自己的事情特别多。心里也装不下。所以......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还要继续,生活一样如此。多年未决的决定一旦做出,人反而没了方向。这么多将就的生活终究会成为习惯,虽然心里总是牵挂着另一种选择,但这种牵挂一旦淡了也就定了,无奈只是愈加浓烈。故而在一个已经不是最好的时候选择离开。重新开始过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可以担心的了,基本就没有多少可以失去的。忐忑只是缘于对于前方的无知。幸而,自己也没有多少要求。


今天看见这张图片的时候,心里突然很有感触,说不上为什么。自己平时也不常听摇滚,算下来JAZZ已经是听力的极限,很少挑战这种彻底放任的自由情绪。但图片的印象却让我决定选择DOWN下它来。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摇滚歌手的唱片。据我所说图片中的人并不是歌者本人。没有多少背景资料,当红就更谈不上了。音乐的味道只有等下完后才能体会。但图片倒是留了下来。或许封面就是封面。当你可以从图片中来表达些什么并且做到这一点的话。至少证明你是愿意表达的。虽然然普通,但却越来越发少了。


几日前去了《INTO THE WILD》的官方网站,对这部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虽然对于情节已经谙熟,但看见图片的时刻仍然怦然心动。在旅行的生命里,终点或许只是死亡,给别人看到的也只是偏执,但路途里的幸福再无旁人可知。即使是直到现在,这部电影引来的争论依然无休无止。不知道西恩潘拍这部片子的理由是什么,唯一知道的只是他拍了。这种挑战常人价值观与生命常态的电影,理解与不理解让看过的人清晰的分成了两类。要么厌恶要么钟爱。即使是之后的《MILK》也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MILK》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可影片的内涵与《INTO THE WILD》相比,却不不知差子多少,但也让他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官网中有一个线路图,在这个线路图里,你能清晰的看到这个生命的轨迹划出的线条。或许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身后再寻觅自己的轨迹的时还有否存有鲜活的生命记忆。

Jon Apr.14.2009

关于本季AMERICAN IDOL里的ADAM


凭心而论,Adam在本季里的表现确实是很出色,对于这位混迹好莱坞十多年而且自幼演唱歌剧的选手来说,表现力确实一流,演唱的技巧也很高,但是出于风格上无法接受的原因,一直不喜欢他,在看到上面的这些照片后,我更是无语了,被雷到勉强扶着墙才站稳。

SO8E27里,Adam的Mad world被很多朋友追捧,就算不喜欢他的我也觉得甚是不错。但想到同样唱劈了高音部份的Matt并没有得到象Adam这样的包容与尊重,确实无法接受。

而有些细心的AI迷们发现,在回顾里,Adam的结尾处的高音竟然是完美的,与几分钟之间的现唱完全不是一回事,加上很赞同人人里jujujuju对其它选手表演时得不到与Adam同样完美的灯光的说法表示允许,让我越发怀疑,这样的比赛是不是制作者故意将观众引向他们所希望的结果。若真是如此,那美剧的精致就只是靠伪善来维持的了。

还记得country music周里Simon对Adam表演后的评论吗,记不住的翻来看看,自至之后,Adam的造型大变,甚至连曲风都缓和很多。当然为了赢得比赛当然无可厚非,但总是让自己心里发凉,这样的真人秀节目还是不是表面上看来的这么公平不得不置疑。从这一点上来说,《幸存者》就要公平得多,因为最终评出冠军的最参赛到后期的选手,所有的肮脏、背叛、暗算、狡诈、色诱全部赤裸裸的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当然也不乏忠诚,信念与坚持。能否得到冠军,取决于你的对手们是如何看待你的,而AI里取决于节制作方给你看到的是什么,因为只看到被包装得MS各有千秋,但却深藏不公与偏袒的观众,实际上是被制作方操控的。

现在来看,回想起美剧迷里有一位AI迷对Matt在上一周的表现令人费解感到欣慰。前集里的Matt的表现得到评委的认可,但是却在观从里遭遇冷遇跌到后三名,因此上一周唱了观众喜欢的You found me,这首原唱属于The Fray的很新且广受好评的歌,Matt显然只是重复拷贝了原唱的风格和曲风,并未做多大的改变,因此遭遇了评委的冷遇。但却让了他拉回了很多观众选票。

一个改变自己本性来迎合评委的Adam,和一个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惜被评委恶评的Matt。我不想对他们的行为做任何评价。因为这就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参与其中的人各自有各自的方法。既然没有道德好与坏的判断,那就接受最终胜利者夺取最强话语权的局面吧。

喜欢Matt,不指望他能夺得前三名,因为这样才能在以后看见真正属于他自己风格的东西,若是冠军,估计也就只能象David Cook一样在夺冠后不久就发了一张自我风格被完美阉割的专辑了。笃定Adam若真能夺冠,那他也就只能跟他以前所钟爱的哥特风格说再见了。因为jujujuju的关系,我决定再好好关注一下Chris,看看这位聪明的歌手还能做点什么。

虽然Adam之前的歌特实在不是我能接受的畴,但至少之前我对他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和风格还带有一点尊重,这一点尊重甚至包含了对他性取向的问题。但是一个丧失自己风格的歌手是很可悲的。这也是我不喜欢Adam的现时原因。

Jon Apr.09.2009

《Easy Vitue》- 站在生命前的“声名”没有意义


Kristin Scott Thomas(Mrs. Whittaker) & Jessica Biel(Larita Whittaker)

不会再对英国的新电影有任何怀疑,因为《Easy Vitue》的缘故。

这样一部有关于文化冲突的电影,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成为经典,要么沦为烂片。这样的感觉在电影前半段尤其明显得可怕,因为在我基本已经笃信它会成为一部烂片了,若不是因为精彩绝伦的配乐和台词诱惑我着我的好奇心的话,我估计后半段就会伴随我的鼾声一起结束了,等醒来后洗把脸告诉自己,“这有什么,不就是又看了一部英国的烂片吗,总会还有好的电影在明天的这个时候向我招手的”。

也正是凭借着对配乐和台词的期望我看完了整部电影,越到后面,我的睡竟逐渐被惊喜和激动掠夺殆尽,最后不得不向这部英国的新电影致敬。

斯蒂芬·埃利奥特(Stephan Elliott)把《Easy Vitue》呈现在观众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完全可以改编为后人的一部剧本。这位命运多舛的导演在息影十年后重新定义了一位导演生命的意义,身体的泛钛化最终没有带走斯蒂芬的意志和想象力,而是在《Easy Vitue》里重新找到和他的遭遇完美契合的生命主题,把这部曾被希区柯克执导过的电影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昭示世人,当幸福离你而去的时候,对生命的尊重仅仅只是一个底线,你仍然还可以去重新定位并塑造它,只要你懂得放弃。

事实上,《Easy Vitue》仍旧保持着英国电影阴冷的风格,即使你看到的绝大多数是阳光明媚的场景。这和我们熟知的诸如以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那看阴影的场景里彰显的人性温暖不同的是,《Easy Vitue》温暖的场景里充斥的是人性的阴冷与绝望。即使是年轻人也被这种阴冷与伪善的环境吞食了,只剩下一些叛逆的举动和豪无意义的抱怨。

守旧的英国传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了责任,任何有违于传统道德范畴的行为都会被定义为缺乏责任心,这种定义形成的强大约束力几乎扼杀了所有年轻一辈的创造力与革命性,最终把生命沦为家庭与传统的奴隶,但是这样的沦陷并不可悲,因为若非如此,英国的传统文化恐怕已经烟消云散了。个体的生命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具备去挑战文化传承资本。

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人而言,比如眼看着一起从家乡的所有战友全部战死于沙场上的男主人Whittaker先生,还有亲手把毒药注射进被病魔折磨得垂死挣扎的前夫体内的女主角Larita,最终都无法让自己融入到那个伪善与虚妄的现实生活中,Larita还曾试图去改变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而Whittaker就只是行尸走肉般的在履行着所谓的责任。两人生命里曾经充斥的热情几乎完全耗尽在女主人和周围社会的强压之下,直到Larita最终对这种生活与努力的放弃,才得以让两人的生活得到拯救。


Jessica Biel (Larita Whittaker)& Colin Firth(Mr. Whittaker)



如果说Larita是想用一支探戈来作为对这种的生活而不是爱情做最后决别话,他真的希望自己那位年轻的丈夫至少可以陪他跳这支舞,但丈夫却在所有人面前冰冷地拒绝了他,绝望的Larita只能自己一人在舞池中央无助地独自起舞,当她用英国式的礼貌拒绝了一个根本无法承载他生命的倾慕者之后,最终站在他面前陪她跳完这曲探戈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岳父Whittaker先生。

“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则是对两人带着激情勇敢向现实挑战后的褒奖,这一点足以让人宽慰。

扮演Larita的美国女演员Jessica Biel有着与角色本身相同的气质,这种包含热情的生命温暖着冰冷的家人,虽然这样的行为如同用一已之躯去溶化一座冰山一样没有成功的可能,但却让Colin Firth扮演的Whittaker先生从一具心如死灰的空壳之躯重新焕发了生命的鲜活。

两人共跳的那曲完美的探戈成为提炼影片主题的经典桥段,也注定会被世人铭记于心。

记住一直看完影片最后的字幕消失,那无疑是电影配乐入门的最好教程。当然TLF字幕组对这部充满隐喻与复杂英式对白电影的完美翻译也功不可没的。


Jessica Biel(Larita Whittaker) & Colin Firth(Mr. Whittaker)

Jon Mar.28.2009

《Gone Baby Gone》- 有悖于法律的善良



当电影片头出现导演的名字是Ben Affleck的时候,我并不意识到这真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在《心灵捕手》里的Ben。只当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而在电影中男主角的样貌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直到在演员表里再次看到Affleck的时候,我才想起来,男主角Casey Affleck原来是和Ben Affleck长得很像,联想到此,我终于知道,原来两人是亲兄弟。



从第一次看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的电影到现在,一直被他那种不温不火的表演磨得没了耐性,不能说不好,但总觉得Ben始终无法摆脱某个瓶颈阶段,一直在努力的挣扎着活跃在大荧幕前。

之后遍查所有资料,发现Ben在《Gone Baby Gone》之前其实已经拍过两部电影,只是那两部直接进了音像店,而未能登上大荧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Gone Baby Gone》是Ben的导演处女作。而这一次,他把这部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拍成电影的举动显然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Steve Oldfield FOX甚至认为这里2007年最好的一部电影之一。其实电影只是根据一部虚构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名字在美国电影界如雷贯耳,毕竟是写过《神秘河》这样好小说的作者。丹尼斯·莱汉(Dennis Lehane)近几年在美国小说界也算是风云人物,作为一部小说,失踪的宝贝的故事结构的确把非真实类小说的悬疑性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高度,但是主题的冷酷让人迷失在了人性善良和无情现实的交叉点上。也因此,失踪的宝贝也才会成为近几年来美国最受好评的虚构作品。

无论影评界对于Ben这部真正意义的导演处女作如何评价,Ben事实在已经实现了他在看过这部小说之后的愿望,就是最终把它拍成电影。当然评论家们大相径庭的言论还是让人迷惑不解。

《Gone Baby Gone》2007的上映,直到近两年后的今天,国内的观众才有机会在较大范围内看到电影,但是这样典型的好莱坞式电影与其它电影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国观众要理解这样一部电影的主题和细节刻画的意义其实并不容易,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也依然如此。

举个例子,电影中失踪的Amanda怀抱的那个布娃娃的名字在电影开始时,报导女孩失踪的媒体和报纸都把它说成Mirabelle,但在最后男主角帕特里克和Amanda坐在沙发上问Amanda,她怀里布娃娃名字是不是叫做Mirabelle,Amanda认真的告诉他,是Annabelle。面带真心微笑的帕特里克听到这一答案时表情却僵住了。正是这样一个关注女孩失踪事件的新闻性远胜女孩本身的现实世界,让帕特里克坚持将女孩送回母亲身边,甚至不惜令女友离开的道德信念崩溃在了女孩的回答里。这样的情节设计,非英语文化区的观众很难发现一个布娃娃的名字有什么不同的事实,这也使丰满电影主题的情节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始至终,失踪的Amanda的出现的境头大都处在一种惊恐与茫然无助的状态里,即使是回到母亲怀抱的那一刻也如此,唯一的笑容和平静表情也只是在她和绑架者Jack(摩根弗里曼饰)相处的到一段短暂的时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以Casey和女孩母亲Helene为代表的正义与道德一方成为了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对被绑架的Amanda还是他们自身而言。而那些真正爱Amanda的人,一人死在天台上,两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则失去了男友。就算我们一直明白现实总是残酷的,但在这样善良与罪恶如此错位之时,我们仍旧会变得无语。



在表演方面,作为Ben Affleck的弟弟,好象被囿于哥哥的光环,并未显得十分出彩,反而是Amy Ryan扮演的女孩妈妈,彻底表现出这个糟糕的母亲的生活,虽然戏份不多,但Amy Ryan却在有限时的时间里充分拓展了角色的形象与定位。让人觉得现实生活的她也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所以与电影的毁誉参半不同,Amy Ryan得到的几乎是一致的认可与赞扬。

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在表演之外,Ben Affleck对于导演也有着很好的驾驭能力。这一点在《Gone Baby Gone》之后,也许我们会有更多的惊喜可以期待。



Jon Mar.26.2009

Matt Giraud - 本季American Idol里唱R&B的好手


Matt Giraud

Matt Giraud在前20集里一直算是比较低调的一个。虽然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很出色的选手,但却被那些在某一个方面很出色的选手给掩盖了。论高音,Lil可谓无人能敌。论长相,Kris获得很多观众的追捧,论特点,Megan无疑是本季的亮点。论唱功,似乎Danny和Adam两人似乎凭借无以伦比的话题也超过了他(Danny用亡妻,Adam拿7岁开始唱歌剧来说事),总之你很难发现Matt在某个方面展现了冠军的样子。但是,对于这位事实上已经出过唱片的选手而言,他的能量并未能在呈现在所有人的节目面前展现出来。看看下面的这个视频,你会发现,Matt在淘汰赛的时候拿出的一首貌似漫不轻心的歌曲,坐在了电子琴面前,这也是参赛以来Matt第一次回来了自己熟悉的乐器面前。很显然,当场的所有人都被震到了,不论是评委还是台下坐下的队友或竞争对手,甚至连舞台后面的那三个合声的歌者。堪称美偶史上一个很经典的片段,但在最终节目里,很大一部份却被删掉了。

近几个星期来的表现Matt没有再表现出逼人的气势,表现得中规中距,甚至在进十二强的小组赛时也未能在第一次投票中直接进入,而是靠着评委的垂青才加入了附加赛从而得以晋级。

在 21集里,Matt再一次坐在了钢琴面前,靠着一首前任美偶Carrie Underwood成名后所唱的So Small再次爆发,Matt的强悍在于,对这样一首在原唱的唱片都基本可以被忽略的歌,竟然可以重新编曲到完全成为自己的风格,当然,也得益于Matt在钢琴面前所能得到的那种完全放松与投入的情绪里。从这一点上来说,Matt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显然通过钢琴这一媒介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与强化。




此后,我把节目中的单轨单独提出后来听时,发现现场表演和录音室制作的音乐实际上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录音室的音乐可以单纯的倾注于音乐中,通过蕴酿最终在副歌份将高潮表现出来,而现场则需要你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观从的情绪,并保持有不断的高潮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两种版本下的音乐基本是不能等同的。这也是我在看Matt现场唱So Small时曾经掉下眼泪,但将音轨提出来后单独来听却发现细节处理上稍显夸张从而失去感觉的原因。

希望Matt可以走到最后,但在这样一个娱乐性如此强大的节目里,或许对他而言可能性太小了,但就日后的发展来说,Matt的道路无疑会是这一季中最宽广的,因为一个顶尖的职业高手不能是靠某一项过人的技巧就可以成就的,相信他能红起来。



附Matt在淘汰赛时的视频链接:
http://media.photobucket.com/video/matt%20giraud/tstewartfan4/mattg.flv?o=2

《Pride and Glory》-《自豪与荣耀》



看完《Pride and Glory》后才查的影片背景资料,我和这些年来保持的习惯一样,算是一种毛病,但也是为了不带偏见的去看一部电影。

从国内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们的评论里,本片显然出了力却不讨好,充满着诸多诟病之词,当然也不乏有溢美的言论。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说《Pride and Glory》的话,我想说:一部用时间堆出来的电影虽然不一定是好片,但也绝非烂片。

从这片电影准备筹拍至今,已经过了7年的时间。经过911的洗礼后,新线公司显然不可能急于把这部反映同是有关纽约的警察但却是真正负面的电影呈现在饱受伤害的美国人面前,因为要把那些在911事件中浴血奋救的POLICE们与他们背后这些肮脏与黑暗的举动联系起来并公诸于世,无论如何对观众而言都太不道德了。受伤害的人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恢复。更别提在不恰当的时候推出一部影片的后果笃定会让新线公司损失惨重。

新线公司对于美国公众的平均承受能力的估值其实已经很低,可即使在七年后的今天让这部影片上映的大背景显然也不够充分。这也是这部如此费尽心力的电影竟然会在上映日期上一拖再拖的原因。不论发行还是拍摄上的欲遮还羞虽然吊足了所有观众胃口的同时,也把自己也逼上了死路。负面题材的电影从来遵循的就及时性与突发性,无奈《Pride and Glory》可谓生不逢时,不仅开拍受挫,就算是在后来发行的过程中公司也横加阻挠。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让这部电影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项与关注。可这样来看,关注虽是不少,但奖项估计也就只能是种想象了。

对这部建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开拍前已经被编剧们做了非常大的改动,这也是影片最后还不忘强调电影中的节情与人物只是虚构和艺术加工过的产物的原因。虽然与真实的原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对于象我这样的观影者而言,本质却依然还是一样的。

稍微注意一下不难发现,对于本片的诟病中很少有人会对几大主演的演技进行置疑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影片本身和导演身上。仅从这点上看,Edward Norton和Colin Farrell最终顶替Mark Wahlberg与Hugh Jackman出演此片的决定显然是正确之举。即使现在来细查两人在影片中的表演细节,也的确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东西,这一点值得称道。但是过于充足的时间也让导演为结局的处理伤透了脑筋,从而拍下了两种版本的结局,影片正式上映时采用的那个令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结尾显然违背了本片的初衷,直接导致了本片主题的崩溃。

不过,虽然主题崩溃了,但又引来了更多人对剧情的思考。显然这种迎合大多数人的结局往往更接近于真实本身。而另外一个充满震撼但是乏味的结局除艺术性外还能还有多少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以用纯欣赏的态度等待本片的第二种结局在DVD正式发行后来进行一番对比。

这几年Edward Norton的表现有目共睹,如此具有标签性的演员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也算屈指可数,更何况随着本片中Edward Norton在角色类型上的挑战宣告胜利,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他今后所拍的电影列为重要关注对象了。

相比之下,Colin Farrell虽然出了大力气,但由于近两年来他的定位过于单一,纯属于积累发展期,因此并未在影片中进行具有很大转折的挑战,也使他的风头要逊于Edward Norton一畴。但在最后十几分钟里的表演里,Colin Farrell显然也有足够强大的发力,联想到片尾那个场景,当他把手中的铁棍放下,他所扮演的Jimmy决定坦然面对罪恶的惩罚时脸上的表情估计也足以成为他影片生涯中最精彩的镜头。这但放在影片本身的主题中来说的话,这种结局的处理足以让某些影评人士认定为这完全就是一番无聊的辩解。

而在很多对导演迦文·欧康诺(Gavin O'Connor)的诸多指责里,如果我们公平些来看的话,这种指责显然是被评论者自己的情绪与习惯左右了。虽然导演没有带给我们多少惊喜,但对于这样一部影片来说,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导演所表现出的诚实与努力。虽然在用诸多经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时,迦文的工作还有很多缺漏,但是单就一部电影作品而言,他的确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如果非要为这种尴尬的结果找一个替罪羊的话,那只能说正是因为《Pride and Glory》让人等得实在太久了,从而迫使观众把对这部影片的期望值提升到一个并不理智的地步了。



Jon Mar.18.2009

4.14.2009

《CashBack》-被时间凝固的生命



这年头好象除了经济一头子栽下了深不见底的大坑里外,其它的东西似乎都可了劲似的往外爬一样。如果要说OVERLINE还够不上的话,那窜位的事就真是堆山压海的冒出来了。

2006年的《CASHBACK》带给所有人的焦点的甚至已经不再定格于演员,反而是导演和电影本身的故事更加上位。

先看看这位导演:


肖恩.艾利斯(Sean Ellis)1970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苏塞克斯郡的布赖顿,估计这个英国濒海的著名避暑胜地比较养人的缘故,在他的作品里,即使是最灰暗的情节里也找不到多少悲情的影子,反而是被他讲述的幸福中那种不确定性给震恍惚了。肖恩算是我们的同龄人,四十都不到,迄今为止参与过的电影也有区区六部而己,但全部六部电影他都是编剧,基本算是自编自导,甚至其中三部还是出品人。

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肖恩的这部《CASHBACK》,我们还难发现,影片画面的唯美看来传承于肖恩早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尚广告导演的工作经历。也正是从事这一行的形成的风格让肖恩深谙影片画面的美感不仅是二维平面的一种布置,更是一种可以多维营造的气氛。其中最具备视觉冲击感的当然是象《CASHBACK》里众多直观身体裸露,但在外在的美感之后,肖恩带了更深层次的对于美的解释,诸如面孔的细部展示,场影的完美布置,语言的表达,内心的剖析和配乐的契合。说空了就是你几乎就是可以把电影里的任意一个镜头剪出来作为一幅画挂在墙上。而为了追求美的重度展现,肖恩艾利斯技巧性的用定格和360度拍摄来加以实现,而且把这些技巧变种一种合理的情节穿插进电影剧情里。如同欣赏一部有着无限幻想般的时间剧情广告长片。这样的定位说出来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累赘了。但是事实却是如此。公平的来看《CASHBACK》,故事的单薄与浮华即使是用很多哲学与艺术的覆盖仍然十分明显。但是对于39岁的肖恩艾利斯来说,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等待他更有内涵的作品出现,只是他这样的出身,怕连他自己都很难让自己不处于新电影的焦点之中。毕竟时尚摄影的广告界里,导演自身的品牌远比一部广告本身的内涵更有意义。


在《CASHBACK》里,肖恩艾利斯集合了女人,脱衣舞娘,足球,裸体,艺术,事业与理想等诸无素,而这些也几乎就是绝大多数英国和非英国男人所期望的一切。


男主角肖恩.布格斯塔夫(Sean Biggerstaff)在《哈利波特》系烈里有两部出演过一个二线角色,有些人认为那个Oliver Wood的角色似乎更有知名度一些,我自己倒是不这么觉得,《哈利波特》也曾象打发时间一下的看过全部,但却始终未记得有这样一个貌似那么重要的角色,倒是《CASHBACK》里肖恩布格斯塔夫让人眼前一亮,这位已在13部电影或电视里出演过角色的83年生的苏格兰小孩,身上那种英国人特有的外在“拘谨”十分强烈,这种“拘谨”在导演肖恩.艾利斯的很多照片上也能看得到,按现在的英国来看,用“拘谨”也不是太合适,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很放纵的,感觉上在他身上英国男人固有的那种“传统文化”的影子很重,有点象旧时中国那些开始日薄西山的名门望族的后裔一样。这中“拘谨”的背后,英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观念实际上还是非常强大的,对于异性的展露不仅彻底而且是以男性本权服务为初衷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英国很多人现在女性身体意识上的开放与男人本身的保守两种极端的现象共存时始终还是会有些诧异。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对于传统观念上的转变其实相较来说应该更公平一些。这点在英国这样一个残存着以一个女性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言一直让我有些迷糊,但是如果来仔细的看看现今英国这种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君主立宪实际只剩下一个形式而已,以一般情况而论,资产阶级的革命在世界其它很多地方要彻底得多,不会轻易向封建统治阶段做出妥协与让步,但从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来看,君主立宪制的保留与其说是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一种妥协,勿宁说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资产阶级本身还有对统治阶级的幻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君主立宪制的保留实际上用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平民阶级的制衡,这样掌握实际权利的资产阶级在对国家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动荡时期将某些矛盾转嫁在并无实权的名义统治阶级身上,更能在和平时期满足于一般阶层对统治阶级的憧景与想象,而自己也能在这种憧景与想象中渔利。


影片最后,肖恩艾利斯把广告摄影最完美的情节带给观众看电影的每一个人。在无数漂落的雪花被凝固的时空里,除了美,究其还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发现并感觉到美的存在,对于普通的生命而言也就足够了。



Jon Mar.14.2009

2008好莱坞最ING的十大导演和他们的演员们

转自《名利场》:

前言:
Something Just Clicked
Some of these actor-director teams have a history together—remember Ron Howard and Tom Hanks’s breakthrough, Splash, a quarter-century ago?—while others produced their first mind-melds in 2008. Sam Mendes and Kate Winslet even brought marriage and kids to the Revolutionary Road set. But in each case the chemistry was profound, the effect exponential. From Gus Van Sant and Sean Penn to John Patrick Shanley and Meryl Streep, Annie Leibovitz photographs 10 partnerships that helped generate more than four dozen Oscar nominations this season. Related: Krista Smith goes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shoots. Plus: Video from the photo shoots.


DANNY BOYLE and DEV PATEL, The Dickensians
One film together: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Danny Boyle has slung some pretty brutal stuff at us before—that ’95–’96 one-two punch of Shallow Grave and Trainspotting, not to mention 28 Days Later in 2002—but Slumdog Millionaire is a real sock to the solar plexus. The reason? It’s got more than cunning, violence, and kinetic thrills; it’s got heart, the way a Dickens novel has heart. Through all the muck and carnage, all the pendulum swings between penurious and privileged milieus, there is a sympathetic human protagonist whose struggle becomes our struggle. In gawky, jug-eared Dev Patel, Boyle found his perfect Pip, his ideal David Copperfield. Like those characters, Patel’s Jamal holds on tightly to his dignity and reserve when there’s nothing else left to hold on to—whether he’s surviving by his wits as a self-raised orphan in the slums of Mumbai or enduring the (public- and state-enforced) pressure of being the star contestant in India’s version of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It must be said that the child actors who play Jamal at young and intermediate ages, Ayush Mahesh Khedekar and Tanay Chheda, are also fantastic.) Boyle could have cast a more conventionally handsome kid as Jamal, but in shrewdly anointing the sweet, soulful, British-born Patel, he raised the whole enterprise to a higher plane—a decision affirmed by four Golden Globe Awards and possibly more hardware to come. Photographed at Gordon Ramsay at the London, New York City.


DARREN ARONOFSKY and MICKEY ROURKE, The Ringers
One film together: The Wrestler (2008).

The wreck that was the SS Rourke had a perilous journey on its way to Darren Aronofsky’s shores. The director was keen on casting the damaged-goods actor in the title role of Randy “The Ram” Robinson in The Wrestler, but when no U.S. studio would finance the film with Rourke attached, Aronofsky turned to Nicolas Cage. Then, at the eleventh hour, an overseas studio agreed to back the picture with Rourke, and Cage graciously bowed out of the project. While the director’s original choice made sense—who better to play a preening grappler who’s seen better days than a preening, pugilistic actor who’s seen better days?—no one foresaw the alchemical result of mixing the brainiac enthusiasm of Aronofsky (Pi, Requiem for a Dream) with the on-the-ropes desperation of Rourke: an unapologetic tearjerker that offers Rourke’s best performance since Barfly. Randy’s similarities to Rourke have been much remarked upon—the way his “the 90s sucked” rant could easily be applied to the actor’s fallow decade; the way his whole face seems to have cauliflower ear—and Aronofsky has admitted that The Wrestler’s screenplay essentially turned into a collaborative effort when Rourke became involved, with the actor taking a pen to Randy’s lines and rewriting them in ways that would resonate with him personally. The serendipitous actor-director partnership brought out the best in both men; hell, it would make for a good movie in its own right. Photographed in New York City.


SAM MENDES and KATE WINSLET, The Partnership
One film together: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It’s unfair to Mendes and Winslet to say things have come easily for them, but from the moment she first appeared on-screen, as a sexually confused teen in Heavenly Creatures (1994), and from the moment his deviant reconceptualization of Cabaret skipped the pond from London to Broadway (1998), these two seemed destined for big things. And then, lo, Kate burst through with Titanic (1997). And, lo, Sam moved into feature films with American Beauty (1999) and won an Oscar for best director on his first try. And then they found each other. A wedding and a son later, they’ve finally worked together, on Revolutionary Road, a film based on Richard Yates’s troubling 1961 novel, whose very purpose was to indict the concept of “the perfect marriage.” Even with Leonardo DiCaprio standing in as the husband, the subject matter must have produced some uncomfortable introspection in the Winslet-Mendes house. But then, the work’s tragedy lies in its heroine’s unrealized aspirations to be bohemian and artistic. In a real-life household where the Mister is directing Shakespeare and Chekhov at the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 Missus’s other current film is Stephen Daldry’s audacious and sexually explicit The Reader … aah, not so much of an issue. Photographed at Northlight 1111 Studio, in New York City.


GUS VAN SANT and SEAN PENN, The Milk Men
One film together: Milk (2008).

Van Sant’s filmography is crowded with disaffected and alienated young men who shuffle through life with their shoulders hunched, their bodies curled into themselves: River Phoenix in My Own Private Idaho, Joaquin Phoenix in To Die For, Michael Pitt in Last Days, Gabe Nevins in Paranoid Park. Milk adds Emile Hirsch to this pantheon, but otherwise the film is a startling break from Van Sant tradition, and for one reason: Sean Penn. As Harvey Milk, the gay activist and politician, Penn is disaffected and alienated, to be sure, but he’s an older and more resolute Van Sant protagonist: his shoulders rolled back, his arms outstretched in welcome, his chin up, his smile unwavering. In his most endearing role since—and this is said respectfully—Spicoli in 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 Penn captures the phenomenal charisma and inherent warmth that made the real Milk a different kind of outsider: a charmer who charged defiantly into the “inside” world rather than stand shivering on the fringes. And so, together, Penn and Van Sant have pulled off a neat trick. They’ve taken on two very tired genres—the biopic and the triumphant tale of a ragtag band of outsiders—and gently subverted them, with fantastic results. Much as the gently subversive Mr. Milk did in San Francisco politics. Photographed i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PENÉLOPE CRUZ and WOODY ALLEN, The Odd Couple
One film together: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

The archetypal Woody woman might be the over-educated, over-therapized yammerer—exemplified by Diane Keaton’s characters in Annie Hall and Manhattan—but another type of woman has also recurred in his work: the smoldering, emotionally volatile knockout. Think of Charlotte Rampling in Stardust Memories, Scarlett Johansson in Match Point, or, from Allen’s masterful short story “Retribution,” the Wasp goddess Connie Chasen, possessed of a “lewd, humid eroticism” and a body “the envy of a Vogue model.” In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Cruz takes on this assignment and then some—throwing in bits of Béatrice Dalle in Betty Blue and Emmanuelle Seigner in Bitter Moon for good measure. As María Elena, the tousled, pouty, impossibly sexy ex-wife of Javier Bardem’s painter character, Cruz is a whirlwind of carnality and psychosis. “You are de meesing ingredient,” she tells her ex’s new lover, an American naïf played by Johansson. “I get thees warm feeling when I hear you both locked in passion every night.” With Allen pulling the strings, you just know it’s not going to end well. Photographed in the Empire Suite at the Carlyle, a Rosewood Hotel, in New York City.


RON HOWARD and TOM HANKS, The Classicists
Four films together: Splash (1984), Apollo 13 (1995), The Da Vinci Code (2006), and the upcoming Angels & Demons (2009).

It’s hard to remember how much we underestimated Howard and Hanks when Splash came out. The former wasn’t long removed from TV life as Richie Cunningham and had but two modest features to his name as a director, Grand Theft Auto and Night Shift; the latter was the taller guy from Bosom Buddies, just another TV actor at sea in Hollywood after his hit series ended. But the wonderful mermaid movie Splash changed everything, establishing the templates for both men’s careers: Howard as a mainstream maximalist, making big, bustling movies that don’t skimp on heart and humor, and Hanks as an eminently relatable-to leading man who is forever getting thrust, whether he likes it or not, into extraordinary situations. Apollo 13 ratified both reputations, its acutely American story—of how the astronaut Jim Lovell and his crew nobly averted disaster during an aborted NASA mission to the moon—reinforcing the acutely American, down-the-middle appeal of both men. Their Dan Brown diptych, The Da Vinci Code and the forthcoming Angels & Demons, has them wandering farther afield, to the corridors and catacombs of the Vatican and the Louvre. But, like Howard Hawks and Gary Cooper ranging freely across genres in Today We Live, Ball of Fire, and Sergeant York, Howard and Hanks can take on anything and still leave us feeling safe in their hands. Photographed in Los Angeles.


NICOLE KIDMAN and BAZ LUHRMANN, The Colonists
Two films together: Moulin Rouge! (2001) and Australia (2008).

“Compared with you, we are a taciturn people. But only compared with you,” wrote the Australian critic Robert Hughes, addressing us Americans in his book The Fatal Shore. The exuberant Luhrmann would have it the other way around—the Aussies are the ones who make Americans look restrained and refined. His swooping, sweeping pictures abound with old-style Hollywood theatricality, but his sensibility—cheeky, sweaty, delirium-inducing—is wholly Australian, even when, as in Moulin Rouge!, his films aren’t set in Australia. Casting Kidman as the courtesan Satine (“the Sparkling Diamond”) in that movie, Luhrmann recaptured her as an Australian national treasure: the sensual, sensational Saucy Nic, back after a long period away in Kubrickian, Eyes Wide Shut limbo. In Australia, Luhrmann steps back, to some extent, from the heightened artifice of what he calls his “Red Curtain” style of filmmaking—nothing fizzy or phantasmagoric about those Japanese bombs raining down upon the city of Darwin—but his ambitions remain epic, and no filmmaker seems more able to set Kidman’s face alight. It’s a serious film, but you get the sense that Luhrmann and Kidman—a conspiratorial partnership between director and actress—had a ball making it. Photographed in New York City.


MERYL STREEP and JOHN PATRICK SHANLEY, The Undoubted
One film together: Doubt (2008).

Having spent so much of this decade making us smile—The Devil Wears Prada,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Mamma Mia!—Streep, in Doubt, has gone back into what might be called her “Meryl being Meryl” mode. Her hair tucked into a bonnet, her face pallid and stony, Streep, as Sister Aloysius Beauvier, is again the grave, icy virtuoso in whose screen presence we trembled as we watched The Deer Hunter, Kramer vs. Kramer, and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And who better to frame Sister Aloysius’s severe worldview than writer-director Shanley, who, since his Off Broadway debut with Danny and the Deep Blue Sea, in 1984, has established himself as the laureate of New York City’s outer boroughs? A Bronx native, Shanley has traditionally portrayed these milieus as feudal societies where one’s loyalties are to family and the church. He’s not averse to going for laughs—witness Moonstruck (1987), for which he won a screenwriting Oscar—but in Doubt, based on his Pulitzer Prize–winning 2004 play, there is no levity. Drawing upon his own experiences at 1960s Catholic schools, where the nuns were sometimes too harsh and the priests perhaps a tad too friendly, Shanley undermines these feudal loyalties, withholding the comforts of faith and certainty. Streep’s unsettling Sister seems to be a ghost of his past, his own doubt made manifest. Photographed in New York City.


CHRISTOPHER NOLAN and the late HEATH LEDGER, The Risktakers
One film together: The Dark Knight (2008).

In one of his final TV interviews, viewable online, Heath Ledger can be found refuting any posthumous speculation that the Joker role somehow got inside his head, contribut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his death. “That was the most fun I’ve ever had—probably ever will have—playing a character,” he says, his future-tense prediction all too heartbreakingly accurate. He found a worthy fun-mate in Christopher Nolan, a mind-warp specialist who broke through in 2000 with Memento and successfully rebooted the Batman franchise in 2005 with Batman Begins. “My thoughts [for the Joker] were identical to his,” Ledger said of his director, and the result—a barmy, creepy hybrid of Beetlejuice and Ratso Rizzo—is compellingly odd and worlds apart from Jack Nicholson’s hammy 1989 version. “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Ledger’s Joker says, in a killer entrance line, “simply makes you … stranger.” Hunched and stringy-haired, slathered in Robert Smith–like makeup gone horribly wrong, Ledger is unrecognizable as the man who played Ennis Del Mar in Brokeback Mountain or as the handsome, deep-voiced, Australian-accented 28-year-old he was in real life. As the Joker slouches across the screen, Ledger’s commitment to Nolan’s conception of the role comes off not as some black journey into the depths of the soul but as a hoot. Composite photo: Christopher Nolan photographed in Los Angeles, 2008; Heath Ledger photographed in New York City, 2005.


CLINT EASTWOOD, The Old Hand
Twenty-two films as director-star, among them two that received Oscars for both best picture and best director: Unforgiven (1992) and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But what I really want to do is direct.” Has any actor fulfilled this wish more brilliantly and prolifically than our Clint? In the 1970s, Eastwood-the-star proved himself worthy of his mentors (Dirty Harry’s Don Siegel,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s Sergio Leone) by working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in High Plains Drifter (1973) and The Outlaw Josey Wales (1976). Since then, he has completely shattered any preconceptions that he’s strictly a genre-Western guy, taking on taut drama (Million Dollar Baby, last year’s Changeling), slush for the ladie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 the musical biopic (Bird, 1988), and the war epic (2006’s Iwo Jima twofer, Flags of Our Fathers and Letters from Iwo Jima). In his 29th feature as a director, Gran Torino, he delivers what he has hinted is likely his final film performance, as Walt Kowalski, a white-ethnic remnant of a working-class Detroit neighborhood now given over to Hmong immigrants. It’s a measure of Eastwood’s comfort with himself that he doesn’t approach the role with valedictory pompousness; rather, he plays Walt broadly, for laughs—growling, squinting, and spitting like a crotchety C.G.I. creature in a George Lucas film. But Eastwood-the-director still manages to take Walt to some deep, dark places, as only he can. The performing Eastwood will be missed, if this is indeed his last role, but the filmmaker, 78 years old, marches onward: The Human Factor, starring Morgan Freeman as Nelson Mandela, is due later this year. Photographed outside the Mission Ranch, in Carmel, California.

Jon Mar.10.2009

淘宝最正的眼镜店




GUCCI
(今年最新下单的款式)


一直以来,我始终不相信淘宝会有真的眼镜店,这次算是幸运遇到了。
因为脸型的缘故,商场里的眼镜70%都不合适,窄了。但是又觉得淘宝上的东西假货太多,不敢网购。
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其实世界上最有名的服装品牌本身根本不生产眼镜,作为他们品牌的眼镜,一般只是邮设计师设计完成交全球最有名的那向家眼镜生产商来生产。这样一来,国内生产的可能性就大了。

后来无意中查到诸如:雷朋,古奇,香奈儿,迪奥,D&G,克洛伊,万宝龙,玛克雅各布,纪梵希,阿玛尼,范斯哲,ESCADA,警察等等诸多最著名的品牌商都是意大利最大的眼镜制造商-陆逊梯卡公司设计生产。这一点后来在这家公司的官方网站首页里的BRAND里得到确认,网址如下:

http://www.luxottica.com/english/index.html

据此找从Google里找到了国内为陆逊梯卡公司代工的工厂。至此,我确信国内一定能在淘宝上买到正牌的眼镜。

经过几翻周折在淘宝找到这家小店,但看着没有很高的信誉度时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但后来查证的过程里发现有一些淘宝高信誉的卖家从这家小店里进货后高价在店铺内和其他廉价的仿货一同售卖,而重新查证后发现主要是这家店的开店时间不长,所以没有积累够足够的信誉度,但这家小店七天无条件退换货和店主的专业让我大吃一惊,而不是象很多假货卖家那样含含糊糊,退换货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决定试试,带着这种心态买的东西,本来估计也就是一般般,说得过去也就行了。毕竟你出的钱只有专柜的五分之一就想买到真货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期望即使是仿的,也能仿得逼真一些。但是收到货后,我确实不得不佩服这家小店的老板。实在太强了。除了发票,你拿到手的东西完全与专柜一样。当然这也是你买的那副眼镜刚好是所有配件齐全的才有可能。但眼镜的真假一到手便知道了。后来问起这家店的老板才明白,原来老板就是深圳这家陆逊梯卡代工厂的销售经理,因为常与外商打交道,加上每年从他手上出去的眼镜多不胜数,所以有机会将大货之后的尾货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后销售出来。但有由于大品牌的保护意识很强,外商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会有大量尾货流出,很多限量版的东西我们是根本无法看到的,但对于一些量产的型号,不论牌子多大,由于每年接单生产的数量很多,因此再严格的品牌监管也会有疏漏,这也是我们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到真货的根本原因。可能也是我近来遇到的一件特别让我高兴的事情。

这家小店的链接在下面:
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htm?shop_nick=victor7890&tositeid=cntaobao


当然,口说无凭,上几张图来看看,这也是店主自己用他的NIKKO D40拍的,刚入手的单反,还没玩转,但效果已经不错了。主要是能把物品拍清楚就可以。更多的细节到这家小店里一看便知,我只是贴几张整体的图片上来让看到我博客的朋友看看,这也算是缘份,我希望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带给能看到我博客的每位博友。就我这个博客的浏览次数,相信看到的都是有缘的朋友。如果刚好也是喜欢眼镜的人士,那就真的是幸运的人了。当然,除了太阳眼镜,近视眼镜也是这家小店的强项,我自己因为度数不高的缘高,平时不戴近视眼镜,于是一样挑了一副,都是雷朋的。实在很喜欢。


CHLOE'
(克洛伊,知道的人绝对是死忠FANS)



CHOLE'
(同样是今年最新年的款式)



D&G
(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DIOR
(世人皆知,同样09年新款)



Ray.Ban
(雷朋近视镜)

事实上小肖他们家里的近视眼镜根本不弱于太阳眼镜。这副雷朋也是小肖帮忙找的,尾货现在只有一副,直接就给我寄了。型号是2055,和淘宝店里那副相似的2060不是一个型号,当然这也是大货刚走不久的好东西。国内的名片眼镜配下来价格比这个还要高了。值得说说的是小肖他们也可以帮忙配镜片,在我们这里一副好一点的镜片都是四百元以上,更别象小肖给俺配的这副折射率达到1.6的啦。

真心希望喜欢眼镜的朋友可以找到好的东西,毕竟眼镜不同于一般装饰品,遇到质量不好的对自己的眼睛也是很大的伤害,很幸运遇到小肖他们。也希望有缘的朋友可以在他们店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近期喜欢的朋友如果要买的话,报我新浪的博客用户名(陆江),店主一定会优惠的。但如果时间久了,店主不再同意也没有办法。

Jon Mar.09.2009

《36总局》- 非常态的法国警匪片



我一直对法国电影有着很大的偏爱。本来抱着欣赏枪战警匪片的想法看的电影,却发现最终看到的还是一个文艺片。法国电影也强,任何题材都可以拍得包含文艺气息。看到还是跟民族的习性有关。

2004年正式公映的《36总局》直到今年才得以在中国国内得到关注,而片讲述两个性格迥异的警局队长的纠葛。因为有了丹尼尔·奥特尤尔(Daniel Auteuil)和杰拉尔德·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两位法国国宝级演员出演,本片的号召力勿庸置疑。两人在各种角色转换里的游刃有余有目共睹,但对于后者扮演如此狭隘与丑恶之辈还是让人有些不适。毕竟杰拉尔德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观众对他的期望也许早就不指望他能在反派角色里有所突破了,但老头做得还真是不错。丹尼尔要比杰拉尔德年轻近一辈,但是这么多年的演员生涯,演技早已是炉火纯青了。两人的搭档至少在这部影片里表现得令人信服。

电影的整个过程,对于警匪片这种类型来说实在是有些缓慢了。但导演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似乎也并没有把电影的归到这一类型里,而是通过诸多细节来表现了两位组长的人性差异与角色冲突。这样的处理虽说在现今影坛早已不再新鲜,但把警匪题材这种背景弱化到如此程度也还是鲜少看到的。仇恨与恐惧,道义与法律,权利与欲望这些看似冲突但又并生的关系在影片里被强化,从一开始就成为整部电影戏剧冲突外在表现形势。但在强烈的冲突之下,电影的节奏和情节铺陈的很缓慢,尤其在影片后三分之一的大部分时间里让人感到有些累赘,但还不至于让观影者昏睡过去。

而在配乐方面,与我们平日里所习惯的那种紧张和快速的节奏完全同,《36总局》的配乐极为舒缓,在很多紧张的情节里也没有加上烘托气氛的电子配乐,反而在人性刻画的很多桥段上采用了风格舒缓的音乐,甚至是有一点点中国风格的那种配乐,这可能也是电影配乐本身的一种突破。但这种改变喜欢的人可能会爱上它,不喜欢的人估计只会发现实在是太不搭调了。

从来法国电影都不是以文艺片的类型来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本来以为这次《36总局》不是以此证明这观念是错的最起码也会模仿好莱坞的那些大制作来为些辩白一下。但我这种想法还是有些猥琐了,法国人的自尊心可能以前和现在都未曾这样做过,以后也不可能。反观我们自己的电影行业,山寨都成主流的文化了。一个国家的电影风格在那里,我们等了数十年,现在竟然还要得重头开始,当然山寨也是一种风格,但我祈求上帝不要让这成为现实。


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



注意的花絮有:导演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作为一名演员的作品远比他作为一名导演的多得多。从1988年当演员出道以来,一共有数十部作品之多,当然由于法国电影在国内的影响力有限,大部分作品都是我们所不熟知的。但从1999年开始,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开始担任导演及编剧,当然演员这老本行仍然未曾放弃,至少现在还是这样的。在《36总局》,也扮演了Christo这个小角色(也就是李奥一直的朋友-老妓女玛奴贝琳娜在晚年的时候的丈夫)。另外,在影片中有两个非常讨巧的角色,估计背景也够不简单,其中一个是李奥在警界的下属狄狄(Titi Brasseur-Francis Renaud饰)和克蓝的女下属(估计是导演奥利维耶·马歇尔 Olivier Marchal实际生活中的女儿),也就是最终退出不愿成为克兰走卒(Ève Verhagen-Catherine Marchal饰)。此外,丹尼尔·奥特尤尔(Daniel Auteuil)饰演的李奥在片中的17岁女儿罗拉也是由丹尼尔的女儿(Auroreaniel Auteuil)来扮演。可能这也是丹尼尔·奥特尤尔出演该片的一个条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从这点上来的话,杰拉尔德就要比丹尼尔要正派得多。也不至于让这部影片成曾为彻头彻尾的父女电影。

2、电影最后在摩托车上杀死克兰的凶手正是李奥和狄狄当年在调查抢劫案初期追查的一条错误线索,凶手正是当时被他们剥光后拖进树林中,开枪恐吓后扔进坑里的那个家伙。当时狄狄和李奥在酒吧被打时,李奥曾说这个人他们肯定见过,但两人都记不清了,而狄狄被此人在片尾打成脑死亡之前逼问说的同伙名字正是-克兰。3、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也是电影在最后的字幕打出将本片献给于1989年8月31日因公殉职的Christian Caron组长的原因。

后记:现在网络上的版本翻译以TLF字幕小组的是最为权威的,但总体看下来还是有诸多错误,而且过于追求口语和时尚化,与本片的风格还是不够协调。但是对于TLF小组付出的努力不能忽视,如果不是他们,向这样一部早在2004年就公映的法国电影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在国内如此有影响力的传播,甚至可能永远出头之日。

Jon Mar.08.2009

The Lives of Others - 他人的生活



PART 1

1984, East Berlin, clasnost is nowhere in sight. The pepulation of the GDR is kept under strict control by the STASI, the East German secret police. It's force of 100,000 employees and 200,000 informers safeguards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It's declared goal: " To know everything".

1984年,东柏林全面封锁,人民受到东德秘密警察组织“斯塔西”的严密监控。这是一个由10万专职人员和20万线名组成的情报机构,他们确保了“无产阶级专政”,其开宗明义的目标就是:“无所不知”。

影片开头,时间回溯到1984年11月,监听者-卫斯勒(Hauptmann Gerd Wiesler/"HGW XX/7")开始了一场对一名反政府分子的审讯,在一间单光源的审讯室里,监听穿着一身严谨到一丝不苟的制服,平静而冰冷的面容后面,程序化的讯问一直持续着。40个小时过后,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被讯问人极度疲乏的面容,却始终坚称自己在9月28日当天并未做出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事情。镜头转移,依旧还是外表冷酷的监听者,场景却是在一间秘密警察的教室里,监听者向学生播放审讯录音,讲述着这一典型的案例,录音机里被讯问人的苦苦哀求让其人一名学生向监听者发问,“为什么这么久不让他睡,这....这也太不人道了”。监听者平静的在讲台上的学生名册上这名学生名字下方标上记号,同时向学生做了最专业的解释,“重复讯问是审讯成功最重要的手段”,而此时被审讯人依旧坚持着,一直不漏的重复着审讯开始时的口供。但正是这种毫无差错的重复让监听者坚信被审讯人是在撒谎。在监听者以逮捕被审讯人家人的威胁下,极度困倦的被审讯人的防线最终崩溃,交待了所有的犯罪事实,终了,被审讯人坐过的坐垫皮套被装进了一个玻璃瓶里收集起来,以便日后叛逃时可供猎犬进行气味追捕。并定义为“反社会主义者”。监听者的讲座随着门口站着那位监听者“上级”的掌声结束了。

两人一起来到剧场,新剧的上演因为文化部部长的列席而气氛有些凝重,剧场内,这部舞台剧的作家吉欧德瑞坐在角落,作为东德最有名的舞台剧作家,他的历史清白得让当局难以相信,外人对他的评价也称他是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支持者”。包厢里的监听者更多时候者是在用一个望远镜注视着角落里的作家,不时的将目光转向舞台上作家妻子的女主演和台下的文化部部长的身上。戏剧终了时,监听者根据自己的直觉判断,作家绝对不是外界所称的那么清白,当他把这一判断告诉上级时,上级并未表示赞同,作家在上级看来是得到部长喜爱的人。但敏锐的上级发现这无疑是一个会对自己事业产生极大帮助的机会,因此剽窃了监听者的观点向部长报告,在部长的高度赞赏下,上级得到了对作家进行监视的指令。同时部长提供了监听开始的细节布置,同时向“上级”承诺,如果监听工作有所斩获,那“上级”将无疑得到提升。

在新剧上演的庆祝聚会上,作家与妻子愉快的跳着热舞,部长从淫邪的注视渐渐转为愤怒,便上台说话打断了一切,一翻演讲后,部长下台邀请作家妻子跳舞,与一众人镇定交谈时,手竟伸向了作家妻子的臀部。舞没跳成,反部作家逮住机会帮朋友雅斯卡救情,这位被列入黑名单的作家朋友是作家多年来合作的导演,但由于思想意识的“右倾”受到秘密警察的秘密监视,部长岂会放过这样的知识分子,碍于公共场合不便发怒,表面上随口给了作家一个官方的承诺,却被作家误以为这是一个有效的请求。

准备监听的工作的随即展开。作家在回家的路上与几个踢球的孩子在大街上玩起了足球,旁边角落里的监听者注视着作家的一举一动,从此,作家的所有生活细节成为政府记录在案的细节报告。此时,配乐变成了沉重的节奏,由缓至急渐渐袭来。趁作家与妻子外出的一个机会,秘密警察在作家家里埋装了缜密的监听设备,这些陌生的进进出出被邻居透过窥视孔看得一清二楚,但也被监者发现,并威胁“邻居”,如果说出一个字的话,邻居的女儿将会被学校开除。邻居胆颤的点头允诺。

作家来看那位新剧庆祝会上自己曾代为向部长求情的老朋友雅思卡,这位曾德高望重的学者型导演的家里堆满了书籍与空酒瓶,显然在政府的高压下,导演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打乱,只有靠如山的书籍和威士忌排遣心中郁闷。

作家公寓不远处的一幢楼的顶层阁楼里,监听者与同事在里面装好了所有的设备,开始了对作家24小时的监听。

但显然初期的监听工作没有任何收获,稍与政治沾边的谈话反而是反证了作家的清白与社会主义信仰的坚定,更多的时候监听者听到的都是作家与妻子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作家生日那天,妻子送给作家一条领带,却笑称作家根本不会系领带,爱面子作家当然无法容忍,可一番努力之后证明妻子是正确的,刚好遇到邻居回家,作家请邻居帮忙,有些紧张的邻居让作家有些担心,一番询问,同时,监听者也提高了警觉,邻居却未告知作家真相,匆忙离开。监听者终于短暂的舒了口气。参加作家生日聚会的一众好友渐次到来,热闹的气氛里只有雅思卡坐在角落的沙发里看书。雅思卡为寻找片刻平静的举动让作家甚为忧心,而另一个朋友豪瑟和朋友间发生的争执,这个典型的右倾分子的过激言论被作家当场制止。豪瑟只能生气的离开,在门驳拆了作家几句,另一边,监听者把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朋友悉数散尽,作家拆开朋友们送的礼物,在物资溃乏的情况下,朋友们的礼物大都寒碜不堪,最后拆开朋友雅斯卡的礼物时,作家看到的是一本名叫“献给好人的奏鸣曲”的琴谱。

午夜监听者同事来接班,迟到了四分钟,严谨而刻板的监听者豪不留情的指责了同事。

次日,在秘密警察总部的餐厅里,监听者与上级边吃饭边交谈着,上级把前两天涉及到文化部长的那些部分全部抹去了,监听者甚为不满,但也不便发作,只是看着上级,听他怎样解释。监听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经过入党宣誓的上级现在也不需要原则了。但上级以现实的考量向监听者辩解,显然这样的解释是无法让监听者满意的,这一次,监听者的信念被这个朝久相处的上级第一次重击。这时,邻桌一个刚入组织的小年青正准备和同事说一个关于总理的笑理,却发现上级坐在旁边桌上,顿时哑然,上级鼓励小年青说完笑话,小年青果然听了上级的话把笑话说完了,上级本来笑着的脸上顿时严肃起来,让小年青说出名字、职位与部门,小年青当场被吓傻了,吱唔着,半晌上级大笑起来,告诉小年青只是开个玩笑,小年青顿时冷汗不止。上级当场讲了一个更冷的笑话。“问:总理和电话有何不同,答:没什么不同,都得挂了后才能打。”举座皆惊。监听用无比异样的眼神注着上级,无语....

之后一个晚上,作家在书房里写他的新剧本,监听者一边关注着作家的状态,一边在监听室的地板下画下了作家家里的房间布局与结构。作家妻子与几个朋友在酒吧门告别后,一个往家里的方向步行回来,却被文化部长的部长拦下,无奈之下上了部长的车,甚至当着司机的面,部长对作家妻子进行了无耻的性骚扰,作家妻子的挣扎显然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为了活下去,你必须满足当局要人的任何要求。在公寓楼边的车里,作家妻子被部长奸污。而碰巧在这过程中,被监听着看到,于是监听者接通作家的门铃,迫使作家下楼来开门,妻子正衣冠不整的从部长车上下来,作家知晓了一切,却只能伤心的躲在公寓楼大门后看着沧然的妻子上楼回家。控制着悲愤情绪的作家并没有当场说穿一切,妻子内心感到的肮脏感让她听坐在了浴缸里,喷头的水一直静静的喷着。

走进卧室的作家看见妻子倦缩在床的一侧,在妻子的要求下,作家紧紧的搂住了妻子。

这一刻,目睹和监听着一举一动的监听者同样被两人遭遇到的寒冷不断侵蚀,同样倦缩在了椅子上。接班的同事让监听恍过神来,甚至根本没有理会同事说些什么,监听者迅速逃离了去。而他最质的人性被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激发了出来,招来一个妓女发汇自己的欲望,高潮过后的监听者把自己的头深深埋进了妓女两个巨大无比的乳房间,冷漠的妓女为了下一单生意拒绝了监听者希望他多留一会的要求。妓女走后,监听者在短暂的欲望发泄完之后,陷入了一种更为孤独与无助的氛围。

第二天,监听者悄悄遛进作家家里,他要看看这个被他洞悉一切的家庭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临走时带走了作家朋友在作家生日那天躲在家落沙发里看的那本布莱希特的小说。

傍晚,妻子回到家中,告诉作家朋友豪瑟赴西德的签证被拒的消息,被失望与痛心缠绕的作家根本无力再去担心朋友的现状,冷漠的告诉妻子,如果你是政府,会让豪瑟这样的人拿到身份证吗。监听者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着从作家家里带走的那本小说。

“九月这一天,洒下蓝色月光。洋李树下一片静默,轻拥着,沉默苍白的吾爱。偎在我怀中,宛如美丽的梦,夏夜晴空在我们之上,一去攫住了我的目光,如此洁白,至高无上,我再度仰望,却已不知去向.....”。

至此,监听者真正走入了作家那个宁静完美的虚拟世界里。

电话铃声陡然响起,作家获悉朋友雅斯卡上吊自杀的消息,顿时失声,无力的跌坐在钢琴旁,心中悲痛不已,钢琴声缓缓流淌,作家弹起了雅斯卡生日那天送他的那本琴谱。悠扬而舒缓的旋律承载了作家悲痛而无助的心声,监听者聆听曲子,眼泪洧然滑落。

作家对妻子说:“列宁听完贝多芬的‘激情奏鸣曲’后说,如果我一直听这首曲子,革命就不可能成功,那些听过的人,我是指真正用心聆听的人,难道会是坏人吗?”身后的妻子无语。

在回家的电梯里,一个踢足球的小男孩问监听者,“你真的和秘密警察有关吗?”监听者看着小孩说,“你知道什么是秘密警察吗?”,小男孩回答,“知道啊,我爸说他们是会抓人的坏人。”监听职业的敏感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如果按照原来的情况,小男孩的父亲也许会从此进入黑名单内。在小男孩的懵然注视下,监听者放过了小男孩,这也是监听者第一次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作家妻子被迫前去与在宾馆等候的部长幽会,向作家谎称要去看老同学,知晓一切的作家所能有的全部忍耐力也敌不过男人最基本的那点自尊心,于是向妻子摊牌,绝望的妻子告诉丈夫,“你所做的那些跟我和他们上床有什么不同”。丈夫根本找不到让妻子爽约的理由,悲哀的看着妻子离开。

另一边的监听者也刚好与同事换班,这一次监听者向同事撒了谎,其中除了对部长丑行的掩饰,也有自己的内心被作家和妻子说服的诱因。

下班后的监听者,少有的走进了一家酒吧,最终要杯白兰地,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被内心的挣扎煎熬。此时作家妻子也来到了酒吧,同样也要了白兰地,籍望于从酒里找到安慰。沉默中,监听者走到作家妻子的桌旁,与她搭讪,但监听者并未说出事实的真相,只是以一名崇拜者的身份想让沮丧中的作家妻子重新振作起来,那一刻,监听者心底最善良的那一部分无疑冲破了职业首先的樊篱,作家妻子起初并不知晓监听者的真正用意,正起身赴部长之约,但监听者却说了一句触动作家妻子内心的话,于是重新坐下,告诉了一个让监听者无法回答现状,作家妻子离开了酒吧。

第二天接班后,监听者知晓了作家妻子昨晚并未赴部长之约,心中欣无比,为这份因他的努力而得以保存的纯洁感到释然。(不可否认,在这段镜头中,监听者的扮演者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的表演无懈可击,只有对角色真正感同身受的人才可能有如此精湛的表演,甚至已经不是表演,而是经历。)

PART 2:

在雅斯卡的葬礼上,作家的创作激情被重新点燃,通过旁白,作家的这篇关于东德政府故意无视自杀者人数的文章在当局看来无疑是反动无比的。而因东德不再统计自杀人数,因此匈牙利顺利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作家因雅斯卡的死激起的愤怒驱使他去了朋友豪瑟家,朋友家同样被监听的事实朋友早已知晓,对任何人而言,最安全与温暖的家在那样的政治高压下早已不复存在。两人只能到公园交流,作家希望把自己的那篇文章送到西德的媒体发表,朋友推荐了《明镜周刊》,而作家还自信的认为自己的家是安全的,可以自由的供他和朋友们完成文章发表前的所有工作。但敏感的朋友却并不确定,起初几人的文章创作交流监听者了然于心,但却故意隐瞒了一切敏感的问题,甚至连同是一起监听的同事也被他敷衍过去。监听报告上只是显示没有更进一步的情况。但这一短暂的平静,被作家几个朋友为他搞到的一个打字机给击碎了,为了确保作家家里的安全,几个朋友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进行确认,可无奈几个人的这一小计谋被老道的监听者轻易识破,监听者自尊受到了最严重的挑战。震怒之下,监听者决定不再保护这几个人,把所有的反动言行做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到总部准备交给上级。

但在上级的办公室里,上级还未等监听者开口,就象监听透露了国家准备将知识分子分类的法则文件内容,而其中对于那些胆敢发出反对政府声音的知识分子,国家的强制政策足以让这部分人彻底消失。面对上级这种毫无人性的冷酷和洋洋得意,监听者犹豫了,手中的报告最终没有呈给上级,反而劝说上级放弃对作家的监视。但上级并未放弃从作家身上找到谄媚部长的机会,决定让监听者同事接手,监听者本来准备退出的打算因为上级的这一决定只能主要请缨承担下独自一人完成监视工作。

在监听者的有意保护之下,作家和几个朋友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那台打字机也成为作家发出自由之声的有利武器。但本欲为保护妻子而一直未告诉妻子事情真相的作家,却在一天藏匿打字印的时候被刚好回家的妻子看见了一切。

在这段时间里,妻子始终没有去赴过一次部长的约会,部长的耐心似乎也已经到了极限。

不久,作家的文章顺利在《明镜周刊》发表,西德媒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东德政府当局恼怒不忆,向监听者上级下达了必须调查清楚的死命令。调查工作随即展开,甚至对打字印的型号与规格都进行了彻底的盘查。

上级打电话向监听都了解情况。监听者冒失说出已经知道文章发表的一事,这让上级起了疑心,虽然监听者谎称这是作家朋友透露出来的消息,但上级已开始不再信任监听者。同时,始终得不到作家妻子的部长也放弃努力,决定用政治手段对作家妻子进行报复。并向上级提供了作家妻子长期购买违禁药线索。

顺着部长提供的线索,作家妻子很快在买药时当场被秘密警察逮捕。被带进看守所的作家妻子受到了上级的审讯,本来无意在作家妻子身上获得任何信息的上级,只是按照惯有的手段实施部长安排的报复,但是作家妻子为了自保,竟然主动提出报告丈夫和朋友是发表在《明镜周刊》上的那篇反动文章的始作俑者。这对敏感的上级而言无疑获得了一得到晋升的大好机会。同时对于监听者的不信任也得到了证实。于是在并未通知监听者的情况下,上级派秘密警察对作家家里进行了一次大搜查,但却没有找到作家藏匿于地板下打字机-这一反动文章的直接证物。

在妻子被审讯的过程中,朋友告诉作家秘密警察的突然造访其实是他的妻子的招供引致的,但是作家始终不相信这一切,因为他相信,如果是妻子所做导致,那秘密警察不可能找不到打字机,因为妻子看到过他藏匿打字机的地方。

于是上级要求监听者回到总部,并安排监听者对作家妻子进行审讯。
绝望的妻子走进讯问室并未看到监听者,高压下的审讯让妻子准备一开始就放弃无谓的抵抗,上级在旁边观察室的监察根本没有留给监听者保护妻子的机会,当妻子认出监听者的那一刻,作家妻子心里的耻辱感暂时守住了她最后的首先底线,例行的盘问下作家妻子否认了此前所说的一切供词,但监听者严谨的讯段手段让作家妻子开始怀疑自己面前坐着的这个人是不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坚定信念的人,还是他根本就是和其它秘密警察一样冷酷的政治杀人工具。他需要搞清楚,因为她明白,恶行在正义与善良面前会激发出极度的羞耻感,而在卑劣与无耻面前,恶行则可能成为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

监听者明白妻子所面对的这一切,但在上级的监视下,只能告通过“不能让喜欢你的观众失望”这样的暗示来让妻子明白这一切,同时也表明了他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也让作家妻子暂时从煎熬中解脱出来,但随后的审讯则不再轻松,在对希望的渴望和对现实的绝望面前,妻子最终说出了打字机的藏匿之处。那一刻,监听者也被震惊了。但仍旧是几乎没有表情的记录下他早已知晓的这一切。(我可以保证,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此刻的表情是整部电影中最好的一段,几乎无以伦比,以他这样的表演,几乎可以横扫一切重要电影奖项而绝不空手而回,另外扮演作家妻子的女演员也将角色在那一刻的沉沦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到可以让每个人都触摸到现实的冰冷)。

随后作家妻子被释放,上级甚至还将妻子服用的违禁药品还给了她,而这正是她被捕的理由与证据。但监听者却再审讯完毕匆忙离开,

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监听者只是为了赶在秘密警察之前将打字机拿出来,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引火燃身,但作家的爱人都已经放弃了她的信念时,竟然是这样一个敌人站出挽救了他们的一切。

作家回到家中,始终艰信不是妻子所为,看见提前回来的妻子,作家仍然一如既往的问候这个所爱的人,只是妻子依旧紧张得装得若无其事一般,但还未等他来得及搞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时,秘密警察已经再一次造访,这一次上级的伪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去藏匿打字机的地方拿出打字机,而例行搜查一番,但当他有意无意的在藏匿打字机的地板处停下那一刻,已经把所有人的命运都联系在了一起。当作家看着上级翻开地板时,妻子正好从浴室出来,多个人的表情把剧情的张力同时引爆。作家似乎明白了妻子为何在此之前如此冷淡,愤怒和困惑,上级从百般克制得意忘形的心情到看到空无一物时愤怒时还得装出镇定自若,而妻子在看到丈夫目光时的那种羞耻感与负罪感迫使她根本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于是冲出了公寓,恍惚中被一辆正急驰而过的卡车撞飞在血泊之中。临死前,对跑过跑起她的监听者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太软弱,永远无法弥补我自己所犯的错。”当丈夫在随后冲出来抱住妻子的那一刻,监听者向后大大的退了几步,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本欲保护这个家庭的行为竟给他们带来如此巨大的灭顶之灾,只能注视着抱着妻子的丈夫,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对不起”三个字。

上级和秘密警察们则因为所发生的悲剧性结果而决定了结这一切,冷漠离开。

那一刻,我相信妻子心底的善良与正义仍然还有一息尚存,因为她跑出公寓的那一刻,并没看见地板下的打字机已经不见了。

上级只是漠然的向作家说了一声抱歉便欣然乘监听者的车离开。下车时,知晓了一切的上级告诉监听者,你的事业已经彻底玩完,下半辈子注定只能去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打发余生了。但监听者平静的脸上,坚定的眼神透露出从未后悔的心念,而那一天,正是苏联的新主席戈尔巴乔夫上任的第一天。

此后几年,监听者被下放到一个每天拆封信件检查的岗位工作,成为政府为确保政权稳定的一件可耻的检查工具。四年零七个月后,收音机里传来柏林墙倒塌的消息,监听者冲出工作室,东西德自此正式统一。

两年之后,剧院里上演着一出反映柏林墙历史的舞台剧,作家本人无法再去回忆这段痛苦的经历走到了剧场外,却碰到了在东德时期的那个文化部长,面对时局的转变,两人的心态与立场也随之改变了。同样是无法再去面对那段历史,但原因却大相径庭,部长知道作家再没有作品问世,对他说,“听说你这两年一部作品也没出过,这是可以想象的,当一个从充满冲突与压迫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后,虽然心灵和人身得到了自由的解放,但对一个作家而言,他赖以生存的创作封也就消失了。”作家问部长,为什么同期的作家都受他严密监控,唯独他没有。部长告诉他,你也一样,你以为你没有被监控,实际上你的所有生活细节都被记录成档案存放。甚至连最隐秘的生活细节也不例外。作家被部长的回答震呆了,为了解释心中的谜团,他来到档案馆里查询自己的资料,但管理员将他整整两大撂档案推到他面前时,他翻开属于自己的过去。只是让作家没有想到的,所有的档案都真实地将他的全部生活细节与谈话记录在案,唯独只有那些涉及威胁当时国家安全的记载被全部过滤与漂白了。而最后在那张妻子亲笔签名的供录里提到的对他的揭发,他终于确定自己是被妻子出卖的。但是让作家更为好奇的是,是那个监听者,为什么会一直在背后保护他,当他在最后一页看到的监听者的署名时,看到的并不是名字,而只是一个代号:HGW-XX。

在档案馆里,作家查到了HGW-XX的资料,当他在街上见到拉着送信的小滚轮车在一家家送信的时候,本来想上前问候一声的打算在最后一刻放弃了,重新坐上出租车注视着星监听者逐渐远去。

两年后,监听者依旧拉着他那装信件的小滚轮车在街道上挨家挨户的送着信,路过一家书店时,书店橱窗上贴着一张有作家大幅照片的新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的宣传画,已经走过的监听者折返回来,走进书店,翻开作家的新书,在扉页的位置上面写着:“献给HGW-XX/7,致上最深的感激。)当售货员问监听者是否是需要包装好以便送人,监听者说:“不用了,这就是送给我的”。

后记: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 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
监听者扮演者: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1953年6月30日出生在东德一个艺术氛围深厚的家庭里,其父亲就曾是一位著名的演员。1975年,乌尔里希毕业于莱比锡戏剧学院表演系。在东德时期,他有着和片中男主角很相似的一段经历,他的妻子正是“STASI”组织的告密者。

2007年7月22日,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因胃癌去世。

2006年《The Lives Of Others》上映,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随即获得:德国电影展最佳男主角等7项大奖,欧洲电影展最佳男主角等6项大奖,温哥华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得到如潮赞誉,巴伐利亚电影节4项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如果不是档期的问题错过了戛纳与柏林电影节,可以想见《The Lives Of Others》无疑将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的奖项。
但由于电影本身题材的原因,中国不可能在电影院中看到这部电影。二年前看过这部电影,现在再看,依旧感动不已,幸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错的时代,至少可以从网络上看到这部作品。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Jon Mar.05.2009

《BRIDGET JONES'S DIARY》- BJ单身日记



由电影想到的书。《BRIDGET JONES'S DIARY》由英国作家海伦菲尔汀Helen Fielding完成,电影当然也是从她的小说改编而成。 按照外界对他的采访,作者是简奥斯汀的崇拜者。甚至作者自己也承认在《BRIDGET JONES'S DIARY》中的很多情节也参考了《傲慢与偏见》。这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男主角同样的在外表上表现出的冷漠与自大。甚至是男主角选择问题上,启用的正是当时因《傲慢与偏见》在英国极其炙手可热的男星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而作者本人也深入到了电影的创作当中,除参与了剧本的编写外,还担任了其中一位制作人。

说花絮,可能就是当时作者对女主角的人选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颇有微词,虽然日后她也成为奥斯卡最走红的女星,但就当时而言,蕾妮齐薇格Renée Zellweger不仅不够走红,也不是英国人,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很难想象她能扮演Bridget这样一个角色。



当然事实证明不论是当时的英国观众还是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无疑是短视的。而在现在看来,象蕾妮齐薇格这样一位认为拍裸戏比增肥远为困难的女演员而言,没有什么角色是她驾驭不了的。这在她出道以来鲜少的绯闻也能算是一个佐证了。说白了,现在娱乐圈里已经很难找到象她这样纯粹的演员了,即便是今年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可能大部份人都清楚这次获奖跟《阅读者》的那个角色有诸多极大尺度的镜头怕也是不无关系吧。《BRIDGET JONES'S DIARY》在小说与电影的成功,说得简单一些,那就是经典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那就是如果你是作家,你甚至可以抄袭,但前提是抄袭的同时你还得有自己的东西。否则是不可能糊弄得了读者与观众的。

正因为第一部的成功,BJ单身日记在三年后拍了续集。和大部份续集的恶评如潮不同的是,虽然剧情了无新意,反复利用第一部的无素,但是观众的期待很好的弱化了这些不足,最终第二部仍然也极好的票房在经济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虽然在电影上的成功让人不得不信服。但是做为小说,第二部的出现不但没有强化第一部的意义,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第一部留给读者的印象。这也就是书籍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书籍因为缺乏更多的包装和美化,因为本身的思想成为书籍成功的标准,而电影的不同是,即使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如果良好的前期市场,加上精致的包装和完美的宣传,同样可以取得巨大成功。因为电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收入的多寡,而书籍则由其思想性和内容的精彩程度来决定。 但是又岂是所有作品都能在两个方面都有斩获,很多甚至在另一方面根本就不具备实施性。所幸的是还有英国一直致力于将名著与电影相结合的努力。虽然对于英国人的古板和伪善一直很反感,但是对于他们给予自己本国文化精髓的珍惜与爱护,还是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的。

Jon Mar.03.2009